文档详情

3M冷缩电缆附件的配套组件有什么特点.ppt

发布:2018-12-07约3.82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M中压电缆附件结构及其他优势 * 中压电力产品销售人员 基础技术培训课程 3M冷缩产品优势 第一、领先的冷缩核心技术 第二、独特的Hi-K电场控制法 第三、可靠的屏蔽层恢复结构 第四、优异的防水密封性能 第五、完善优质的配套组件 3M冷缩电缆附件相比于其他同类产品有五大优势! 其中,冷缩核心技术优势已在《3M中压电缆附件冷缩核心技术》中阐述,其他四方面将在本文件中阐述。 Hi-K电场控制法 3M冷缩电缆附件对电缆屏蔽断开处电应力使用独特的控制方法: 外半导电断口处是电应力最集中点,最容易发生击穿事故,需要对此处电应力进行控制。 (High-K)折射法 即:高介电常数折射控制法 在电缆外屏蔽处设置高介电常数的材料, 利用其与主绝缘的介电常数的差异,使电力线在相邻的界面产生折射现象,由此来降低屏蔽口的电场强度。 原始电场分布 控制后的电场 高介电常数应控管 有效缓解电应力集中! 30 高介电常数材料 3 130C 胶带 3 电缆绝缘 1 空气 K 材料名称 介电常数(K) 是衡量材料储存电荷的能力 采用高介电常数制成的高弹性应力控制管也为绝缘体 这种材料在长期电场作用和高温下各项参数保持稳定 Hi-K材料一体式设计于3M 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缆终端中 高介电常数应控管 介电常数(K) 中间接头内外半导电层均为整体预制式,所以各层之间无任何气隙,不会在接头的各层结构之间有放电现象发生。 3 冷缩电缆中间接头整体预制式内外屏蔽结构 中间接头整体结构 电缆 应力控制管 主绝缘 内半导电层 外半导电层 以QS2000型接头为例 内屏蔽层结构 例1:通过在接管外绕包半导电带的方式恢复内屏蔽,容易发生拉芯绳时带出半导电带,形成短路事故; 例2:虽然也是整体模制结构,但内屏蔽层(内电极)长度不够,可能不完全罩住金属接管,屏蔽效果差。 整体模制内屏蔽层结构,无任何分层,电气性能更稳定; 无需分开安装,更简便并降低因安装导致故障的可能性。 例子1: 例子2: 部分竞争对手的产品 3M中间接头 内电极与接管等长 内电极远大于接管长 外屏蔽层结构 例1:通过一层独立的半导电冷缩管来恢复外屏蔽,容易在绝缘层与外屏蔽之间残留气隙,发生局部放电; 例2:通过在接头外表面喷涂半导电漆的方法恢复外半导电层,容易脱落,电阻率不均匀,屏蔽效果较差。 整体模制外屏蔽层结构,无任何分层,电气性能更稳定; 无需分开安装,更简便并降低因安装导致故障的可能性。 例子1: 例子2: 部分竞争对手的产品 3M中间接头 外屏蔽半导电冷缩管 35kV无屏蔽铜罩时的电场分布 35kV电缆主绝缘厚度为10.5mm,所以开剥后导体线芯与主绝缘外表面之间有很高的阶梯; 中间接头安装时,由于自身的收缩性,会在线芯及金属接管的部位内陷,接头在电缆主绝缘的开剥端口处形变很大,会造成电场集中,易导致故障。 未安装中间接头: 安装中间接头后: 右图是模拟电场计算结果,圆圈位置即电缆主绝缘端口位置,此处电场最为集中,达到4.7kV/mm 35kV内屏蔽铜罩 未安装中间接头: 安装中间接头后: 修正后,模拟计算最高电场仅为3.8kV/mm 安装屏蔽铜罩后: 3M QSIII型及QS3000型35kV中间接头均采用增加铜屏蔽罩的方式,修正中间接头的内部变形,有效避免接头发生形变而导致电场集中。 每个铜罩与对应截面电缆的主绝缘外径相等,并完整覆盖住接管,有效均匀内部电场。 电缆附件对防水的要求 为什么电缆附件必须具有优异的防水密封性能? 电缆终端,特别是户外电缆终端必须耐受住恶劣的外界环境侵袭。终端一旦进水,除直接影响到终端本身的安全可靠运行以外,水/水气在电缆线芯流动,还可能导致线路中位置较低的中间接头发生故障; 很多电缆中间接头都长期浸泡在水中运行,因此,接头的防水性能非常重要。 水分和湿气是对电缆附件绝缘危害最大的因素之一,一旦进入其内部,必将导致沿界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