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应用研究.doc

发布:2016-03-12约9.69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低碳经济立法与制度设计研究 [摘要] :从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低碳经济以能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为核心,成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西方发达国家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纷纷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目前,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已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低碳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新一轮的全球化竞争高效益、高增长和可持续通过创新制度推行法令   2、立法目标。构建以低碳经济基本法为纲领,以相关部门法律为主干、以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内容,以配套细则和激励机制为支撑的完整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通过立法,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培育低碳生产和“零碳”消费的行为模式;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立法原则。坚持可持续利用原则、高效节能与综合利用原则、国际合作原则、民主立法原则,以及公平公正原则等进行法律法规的创制活动。 (二)低碳经济立法的重要意义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其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低碳经济理念之间的巨大差距。经济发展和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综合竞争力较弱的形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源消费仍然处于“高碳”状态,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加之中国当前的整体生态功能在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密集和污染严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几乎等于痴人说梦。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中国必须尽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然而,试图将这种转变寄望于市场自身的调节则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市场主体的“经济人”特性使得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愿意支付较高的成本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不愿意彻底放弃原有的生产与盈利方式而转产。正如马克思所说:“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低碳经济立法可维持法律市场的供需平衡。“市场概念的核心是供求双方的交换活动”[13],法律本身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市场是合作生产与交换的结果,法律也是人们彼此间合作及交换社会化的产物[14]。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对法律的供给和需求。根据立法供给关系的分析,立法产品的供给应适应立法产品的需求,既不存在立法产品的过剩,也不存在立法需求的短缺,才能达到立法产品的供求均衡。然而,在现实立法实践中,总是存在一种非均衡状态,即人们对现存的立法不满意或不满足,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法律市场的这种非均衡状态是法律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立法也是一个由供求不均衡到均衡再到不均衡的循环过程。低碳经济的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彰显着独特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生命力,可以创造获得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能够显著地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可靠性、改善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并鼓舞员工士气,在新增就业方面具有出色的潜力,其增长速度也大于其他经济形态[2]32-34?。在现行立法与另一种较之更加合理的立法之间出现了潜在利益,产生了新的潜在制度需求和潜在制度供给,并且潜在制度供给大于实际制度供给,制度供给和需求不一致,即出现所谓的非均衡状态。当前,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供给领域出现了低碳经济立法产品供给不足,司法产品供给不足和执法守法成本随之增高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我国虽然出台了能源法、环境法、循环经济法等性质相近的法律,但这些法律相对低碳经济立法而言,在调整范围、调整力度、调整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不足,不能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就循环经济法而论,循环经济法调整的侧重点在于经济的循环运作,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但在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方面,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力度就显得不足。建立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可以适应法律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变化趋势,促进法律产品供需市场的平衡[15],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