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挑战与路径.docx
PAGE
1-
“十三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挑战与路径
一、发展背景与挑战
(1)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4%,占GDP比重逐年上升。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0.6万辆和121.1万辆,虽然位居全球第一,但与美国的差距仍然较大。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需要突破技术瓶颈。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以人工智能为例,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但与美国相比,专利质量和技术应用转化率仍有待提高。此外,人才短缺也是一大挑战。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达1000万人以上。
(3)在市场环境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光伏产业为例,近年来,我国光伏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但受到美国、欧盟等国家发起的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光伏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同时,国内市场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消费者对绿色、环保、智能化的产品需求日益增长,这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创新和产业链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1)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繁荣。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1.1万辆,同比增长10.9%。
(2)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例如,在5G通信技术领域,我国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的领跑,5G基站建设速度和覆盖范围均居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减税降费、财政补贴、科技创新奖励等,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区域发展战略也日益明确,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热点地区。这些地区在产业链协同、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三、发展路径与策略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明确战略定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我国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制定科学的发展路径。具体而言,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形成国家战略规划体系;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是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具体路径包括:首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确定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其次,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再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在具体策略上,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二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三是优化税收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减轻企业负担;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提高知识产权转化率。
具体策略包括:首先,设立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其次,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其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和运营,发挥国有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再次,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3)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产业政策体系,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二是加强产业链协同,推动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产业合力;三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