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研究
摘 要: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高等院校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通过有效的投资运作实现教育基金的保值增值是一条必由之路。当前,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投资能力与收益水平不高,必须提高投资责任意识,建立合理的投资运行机制,拓展投资渠道,提升投资效益,推动高校教育基金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 教育基金会 投资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18-02
高校教育基金会是指由高等院校以推动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目的、经国家批准依法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其宗旨是争取国内外捐赠和支持,通过基金的保值增值服务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建设。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逐渐兴起。自1992年国内第一家教育基金会成立以来,尤其是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迅速,成为促进大学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截止2011年8月,国内已注册的高校教育基金会超过241家。随着高校教育基金规模的不断增长,通过有效的投资获得增值是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现状
《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经济的保值、增值。”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基金会已经尝试多元化的投资运作,如银行存款、购买国债、股票投资、委托理财和股权投资等。但总体而言,投资管理水平较低及投资管理模式的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资金的保值增值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根据对已披露年报信息的171家高校基金会的统计分析,截至2010年底,上述基金会的净资产规模合计为91.6亿元人民币。但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比重不高,资金使用效率普遍较低。上述基金会中只有55家(占32%)开展了投资活动,2010年度投资金额合计41.1亿元,其中投资前10位的基金会投资额为34.5亿元,占到了总投资的84%。另外116家基金会(占68%)没有持有任何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资产,投资金额为零。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分别达到了9.5亿元和9.3亿元。
非公募基金会主要依靠捐赠收入和投资收益两项收入来源。2010年度上述171家高校基金会取得了44.8亿元的捐赠收入,却只获得2.3亿元的投资收益,收入结构呈现出过分依赖捐赠收入而忽视投资收益的特点。很多基金会投资收益过低,资产规模缩小,收支形势严峻。55家进行投资的高校教育基金会中,有21家取得了投资收益,合计2.19亿元,另外34家的投资收益为零。具有较好投资效益、收益率在5%以上的高校基金会只有9家左右(占6%)。其中较为成功的是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其借鉴市场运作机制,聘请了专业的运作团队进行投资运作,2010年投资金额9.3亿元,年投资收益9770万元,投资收益率10.4%,占当年基金总收入的12.4%,其次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基金会。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开展重视并逐步开展了投资运作,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高校教育基金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使其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必需解决的新课题。
二、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规模小,影响投资能力
高校教育基金会要形成良性的投资发展机制、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首先要求一定规模的稳定的投资资金来源。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往往拥有庞大的基金池,近年来我国高校基金会在较快增长,但总体而言规模仍较小,难以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投资效应难以显现。截至2010年底,171家高校基金会净资产规模合计达到91.6亿元人民币,其中净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的有19家,占11%,净资产规模低于1亿元的有152家,占89%,有83家基金会净资产低于1000万元。目前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基金会,2010年底总资产达17.9亿元,净资产14.9亿元,从2006年至2010年净资产规模增长3.6倍。其次是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2010年底净资产达12.2亿元。其他规模较大的大学教育基金会包括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的教育基金会等。
资产规模越大的基金,投资能力越强。在净资产规模超过3000万元的高校基金会中,50%以上进行了投资,净资产规模低于1000万元的高校基金会,进行投资的已不足10%。按照不同的资产规模,投资收益率也呈现两极分化,如规模10亿元级的2家基金会投资收益率达到了7.9%,而规模1000万元以下的6家基金会,投资收益率仅为0.1%。在国外,高校教育基金又称为教育捐赠基金(educational endowment funds)。美国的大学捐赠基金截至2010年已达865家,总资产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年投资回报率达1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