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管理体系 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碳中和管理体系要求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碳中和管理体系要求》团体标准的编制,是在我国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基础上,通过“PDCA(策划、实
施、检查、改进)”的思维模式,将组织业务过程与碳排放
管理相结合,系统化,针对性的将组织碳排放管控起来。
基于此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于2021年10月向中国
标准化协会提出本立项申请并获批立项(中国标协2021
【388】号)。本标准由方圆集团总部牵头,联合方圆集团
各分支机构,同时邀请了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
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能效
测评有限公司、东营华联石油化工厂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
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开展标准项目的研究及编制工作。
(二)编制背景和目的意义
1.“双碳”背景下,绿色低碳是必然趋势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
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
取更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
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各相关管理部门均
积极行动起来,推动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行动。国资委在京
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指出,央企要主动服务和支撑国家
1
重大战略,带头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积
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目前,
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华能集团等
四大电力、电网央企已做出针对性安排;知名品牌企业如腾
讯、苹果等都已经在积极行动。
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各类组织绿色低碳发展成为
必然,如何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尽早实现碳中和是企业需要
面临的问题。
2.标准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国家各个部委均提出了相应的政
策措施,2021年1月11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关于统筹和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
(环综合[2021]4号),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制修订,
构建由碳减排量评估与绩效评价标准、低碳评价标准、排放
核算报告与核查等管理技术规范,以及相关生态环境基础标
准等组成的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框架,完善和拓展生态环
境标准体系。”;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
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国发〔2021〕4号),强调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的生产体系,开展绿色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形成
全面系统的绿色标准体系。标准化体系建设将在国家双碳目
标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
2
3.组织碳排放管理缺乏标准支撑
2013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分三批印发24个行业的《企
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的通知》。按照
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2013年在全国选择7个省(市)进行
试点工作。虽然近年各级政府和部门针对重点排放企业开展
了多层次的宣贯和能力培训,使企业对形势的认识和政策的
理解有了普遍提高,但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工作人员的配
备、工作能力和制度建设,减排目标的实现等方面都与减碳
目标、任务的完成的客观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在碳中
和管理方面,缺乏指导性的标准和指南,指导组织建立系统、
全面的管理体系和要求。
4.《碳中和管理体系要求》助力组织尽早实现碳中和
对于企业而言,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碳达峰、碳
中和任务艰巨。一方面,随着企业发展,必然会消耗越来越
多的能源、资源,排放出更多的温室气体;另一方面,企业
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包含自身管理和运行控制之内的生产/
服务过程产生的排放,还应包括价值链上不在企业自身管理
和运行控制之内的其他活动产生的排放,对于企业而言,推
动价值链上相关方绿色低碳发展也是企业实现碳中和需要
面临的核心问题。同时,对于企业而言,如何降低自身管理
和运行控制之内的生产/服务过程产生的排放,需要企业从
产品设计、过程管理、工艺改进等全过程进行考虑。
3
管理体系是通过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将PDCA(策划、实
施、检查、改进)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各项工作的管理过
程中,现有的质量、环境、职业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