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doc
瓜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推荐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摘要:本技术针对瓜蒌生产中品种退化、结构单一,病虫害种类与发生程度日趋严重,化肥农药滥用以及在取籽过程大量的果瓤废弃物污染等问题,通过瓜蒌种质资源的搜集以及优异资源创制,选育瓜蒌专用型品种11个并制定了系列标准;建立了集品种、种苗繁育、肥水运筹管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采收与加工等于一体的绿色高效集成技术体系。该技术已在10余个省份50多个县市的产区进行了推广应用,近3年全国推广面积达15万亩以上,提高了瓜蒌的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平均年亩节本增效1000元以上。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针对瓜蒌品种退化现象严重,病虫害种类增多,缺乏专用品种与配套的栽培技术,过量化肥农药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科研单位、推广部门以及龙头企业联合攻关,通过近20年的时间,搜集保存瓜蒌种质资源56份,选育皖蒌系列品种11个,满足了不同种植目标对品种的需求;从种苗繁育、棚架式高产栽培、肥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控、采收与加工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全产业研究开发,形成瓜蒌绿色栽培模式和集成性技术体系。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应用,瓜蒌种植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二)推广应用情况。近3年该技术在江苏、江西、河北、河南、新疆等产区示范推广15万亩,在河北、安徽阜阳等地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示范推广,在安徽潜山、亳州、太湖等地建立脱毒种苗繁育工厂5000平方、脱毒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年产各级脱毒种苗1250万株,年均种苗销售60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三)提质增效情况。新品种平均年亩产籽100千克左右,高产品种可达200千克以上;新品种在抗病性、耐粗放管理、出籽率、种子外观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进和提高,节本增效明显;技术的应用可减少化肥用量4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0%,减轻农业污染,生态效益显著。
(四)获奖情况。“瓜蒌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获2010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瓜蒌系列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及产业化开发”获2015年度安徽省科技奖三等奖;“瓜蒌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获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瓜蒌品种。以优质、高产、高抗为基本目标,选育籽用、全果用、根用、兼用等专用型瓜蒌新品种,共选育出皖蒌系列品种11个,其中皖蒌9号为目前全国籽用瓜蒌的主栽品种,籽大,质优,商品性最佳;皖蒌20号为果籽兼用型品种,果形大小均匀,籽粒商品性优;皖蒌17号为果籽兼用型品种,出籽率高,高产稳产,田间管理方便,是目前生产中高抗炭疽病和流胶病的品种。
(二)瓜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根据种植区域与种植用途选择相应的品种或优良农家种。
2.选地与整地做畦。原则上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向阳地块,壤土、沙壤土为宜。较粘重的土壤入冬前深翻土地30厘米以上,前茬以大宗农作物为宜,忌林木、瓜类及茄果类蔬菜。架式栽培的按行距3–3.5米(沟宽0.5–1.0米)做畦,土壤粘重且雨水较多的区域做成50–60厘米的高畦,雨量较少且土壤保水性较差的地区可以做成15–30厘米的畦;爬地栽培因地制宜开沟做畦,以不积水为原则。
3.栽培模式。
(1)棚架式。立柱可就地选材,采用木柱、毛竹或水泥杆等,原则是棚架牢固。生产中大多选用水泥杆立柱,3米×3米见方立柱,柱上端选用不锈钢钢丝或钢绞线,拉成1.5米×1.5米的方格,然后在上面覆盖网眼20厘米×20厘米的尼龙网即可。立柱高2.4–2.5米,四周立柱向外倾斜30°左右,用地锚或角铁斜拉固定。搭架最好在定植前结束,避免出苗后搭架操作伤苗。
(2)无架式。又称爬地栽培,该种植模式适宜于降水量较少的北方田块或者地势高燥、通风条件好的壤土田块,瓜蒌茎蔓爬地生长,小垄单行或双行栽培。
(3)立体种养。采用瓜蒌与小麦、豆类、生姜、半夏、鸡、鹅等立体套种(养)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生态体系,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4.定植。春季尽早定植,考虑各地气候的差异,南方可在春分至清明,北方可在清明至谷雨种植。选择优良品种,块根粗3厘米左右,长6-8厘米,断面白色无纤维化,无病虫害。定植方式因种植模式而异。
(1)棚架式。每畦定植1行,第一年栽植密度因品种而异,每亩200–300株,第二年视品种特性适当间棵。瓜蒌雌雄异株,按雌雄株15:1左右的比例配置雄株,雄株在田间尽量均匀分布。块根定植深8-10厘米,视墒情,浇水后覆土、覆地膜,也可先铺薄膜,打洞定植,减少破膜用工。
(2)无架式。合理增加定植密度,每亩栽500–1000棵。其他注意事项同棚架式栽培模式。
(3)立体种养。视种养作物或家禽的生长习性而定,适度减小瓜蒌定植密度。其他注意事项同棚架式栽培模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