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

发布:2025-03-02约7.5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病因遗传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肥胖有家族倾向:双亲都肥胖,其子女70%~80%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其子女4O%也肥胖;而双亲都不肥胖者,其子女只有10%~14%肥胖。1243饮食营养因素:饮食营养过度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体育活动的减少。体育活动减少就意味着能量消耗的减少。营养知识的缺乏。膳食结构的不合理,过度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不良的膳食习惯。经常暴饮暴食或过量进食等。1234环境因素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都可成为肝炎的传染源。在我国慢性HbsAg携带者绝大多数HbsAg阳性,占总人数的10%~15%,因而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人群易感性:人对病毒性肝炎普遍易感,不同肝炎的易感性不同,人体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2传播途径:经研究证明,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血液、唾液、尿、炎便、眼泪、奶汁、精液、汗液中都可能检查到肝炎病毒,其传播途径主要有:.经口腔传播:通过食物、水、苍蝇、食具、手及公用物品,经口腔传染给健康人。其中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肝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则是戊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体液传染:体液传染是HBV、HCV和HDV的主要传播途径。经血液传播最常见的是通过药物注射、采血针、输血、预防接种、外科手术或拔牙等.由注射器、针头或器械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12.吸血昆虫的传染:日前有人发现蚊子的消化道和唾液中也有肝炎病毒,其阳性率高达67%,应该引起重视,但目前尚缺乏证据。.直接传染:患有乙型肝炎和仅携带表现抗原的母亲.能将病毒于分娩时直接或间接地传给婴儿,一般是通过胎盘或产道的损伤以及异常病理变化而传染的。3、临床表现肝炎起病急,发热、全身无力,轻微劳动后就可引起明显的疲倦,还有食欲不振,食后饱胀.甚至有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右上腹部不适和胀痛一肝脏肿大及压痛等。黄疸型肝炎病人眼睛的巩膜发黄及全身皮肤和黏膜发黄,小便黄如茶色。少数爆发性发病、起病急、高热持续不降,消化道症状严重,恶心呕吐频繁,很快出现深度黄疽、腹水及皮下出血,最后患者出现烦躁、嗜睡或神志不清,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五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但甲型多急性发病,常见的有黄疸;乙型较易发展成为慢性;丙型与乙型相似.戊型与甲型相似。多数患者在6周至数个月内恢复正常。如果半年后不能恢复,就可能转变为迁延性肝炎,若一年未恢复,肝功能异常,肝和脾脏均肿大,即转变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三种类型的肝炎。处理

病毒性肝炎至今无特效疗法,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根据不同类型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避免饮酒、过劳和不使用有损肝脏的药物。绝大多数人可以恢复健康。预防控制传染源:学校要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人。病毒携带者应调离接触食品、自来水或幼托工作,不能献血。学校医生、教师要严格把关,对病愈返校复课的学生要认真检查。严密消毒:病人用过的食具、茶杯等要煮沸消毒。病人的大小便要用生石灰消毒处理。加强饮食管理:要加强食堂的卫生管理,消灭苍蝇,搞好环境卫生,要求学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小沽食物.食堂食具每餐后应消毒,保证饮水的卫生不与别人共用茶杯和食具。做好炊事员的定期检查:学校炊事员、食堂的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发现病毒携楷者和隐性肝炎患者。病毒携带者和隐性肝炎患者应调离工作岗位,以防传染。做好学校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刺血钊、手术器械等要严格消毒,医务窒要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防止血液传染。药物预防:肝炎流行期间,学校可采用中药预防,以每人量茵陈30g、山桅9g、甘草3g,加水熬制,每天1次,连服3d,进行集体预防01免疫预防:现在研制出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对乙型肝炎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预防甲型肝炎。日前已经在我目普遍接种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接种者获得保护0201人体在抵抗力低弱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02发病。结核病是全身性疾病,人体各个器官都能患03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多见。(三)肺结核病因:结核杆菌生长缓慢,有抗酸性,故称抗酸杆菌。其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但在烈日下暴晒2h,或煮沸15min,或与5%~12%来苏水接触2~12h,或与70%酒精接触2min均能被杀灭。流行病学:肺结核传染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通过呼吸道传播结核杆菌,健康的易感者吸人附着结核病菌的飞沫或尘埃后被感染。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体检时才发现。症状明显者,常有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盗汗等现象,妇女可出现闭经或月经不调。一般为干咳或有少量黏液痰。约l/3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咯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