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抗微生物药.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机制:本类药物能使蛋白质脱水、凝固而呈现抗菌作用。 乙醇: 75%杀菌力最强,主要用于皮肤、体温计及器械消毒(浸泡半个小时以上); 20%-30%的乙醇用于皮肤的涂擦,使高热病人体温降低。 50%的乙醇用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涂擦局部受压皮肤,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 (二)醇类 二、常用消毒防腐药 §13-6 消毒防腐药 * (三)醛类 机制:本类药物能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使蛋白质沉淀、变性、能杀灭细菌、真菌、芽孢及病毒 甲醛:40%的甲醛溶液称为福尔马林 10%的福尔马林用来固定标本及保存疫苗等 2%的福尔马林用于器械消毒 §13-6 消毒防腐药 二、常用消毒防腐药 * (四)酸类 酸类解离出氢离子与菌体蛋白的氨基结合,形成蛋白质盐类化合物,使蛋白质变性或沉淀而发挥抗菌作用。有些药物通过改变细菌周围环境的酸碱度而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 代表药物:过氧乙酸、水杨酸、苯甲酸等 §13-6 消毒防腐药 二、常用消毒防腐药 * (五)卤素类 本类药物可使菌体原浆蛋白活化基团卤化或氧化而发挥杀菌作用。 碘:2%碘酊用于一般皮肤的消毒。3.5%-5%用于手术野皮肤的消毒,稍干后用75%的酒精擦去(脱碘)。 碘附又名碘伏,杀菌力强,无味,无刺激性,无致敏性,毒性低,为广谱杀菌剂,能杀死细菌、病毒、芽孢、真菌、原虫,常用于手术部位的皮肤消毒等。 §13-6 消毒防腐药 二、常用消毒防腐药 * (六)氧化剂 本类药物遇有机物释放新生态氧,使菌体内活性基团氧化而杀菌。 高锰酸钾 配制时用凉开水,因热开水使其失效,应现用现配,久放变为褐紫色时,说明失去消毒作用,密闭保存、防潮,不宜与甘油、酒精、糖、碘等放在一起,以防爆炸。 §13-6 消毒防腐药 二、常用消毒防腐药 * 呋喃妥因(呋喃坦啶,nitrofurantoin) 治疗泌尿道感染,酸性环境中作用增强 呋喃唑酮(痢特灵,furazolidone) 口服不吸收,治疗肠炎和痢疾 呋喃西林 外用治疗创伤和皮肤感染 五、硝基呋喃类 §13-3 合成抗菌药 第四节 抗结核病药 第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 * 学习内容 常用抗结核病药 1 抗结核病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2 §13-4 抗结核病药 * 勿忘国耻 二战时期:日本731细菌战,至少27万死于细菌战 使用细菌:鼠疫-炭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 实验对象:俘虏、中国人、美国人 细菌实验工场:哈尔滨 资料证实,这支731部队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疯狂研制鼠疫、伤寒、赤痢、霍乱、炭疽、结核等各种病菌、并在至少5000名中、苏、朝战俘和平民的健康人体上,进行过包括活体解剖和各种生物菌培养在内的大量惨无人道的实验。 §13-4 抗结核病药 * 结核分枝杆菌的特点 1.耐干燥、耐寒冷、耐潮湿, 一般消毒剂很难消灭它。 2.生命力强,被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吞噬后缓慢生长。 3.破坏周围组织,形成纤维组织包绕的空洞状,快速繁殖。 4.形成干酪样组织:结核菌及代谢产物与组织混合在一起。 §13-4 抗结核病药 肺结核空洞 肺结核传播途径 * 抗结核病药包括: 异烟肼 利福平 链霉素 吡嗪酰胺 乙胺丁醇 对氨水杨酸 卡那霉素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等 一、常用抗结核病药 §13-4 抗结核病药 * 异烟肼(isoniazid, INH, 雷米封) 【抗菌机制】 抑制分枝菌酸合成,减弱结核杆菌的耐酸能力 有杀菌和抑菌作用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强调联合用药 【临床应用】 各种类型的结核病 单用 早期、轻症结核病或预防给药 联用 其他类型的结核病 一、常用抗结核病药 §13-4 抗结核病药 * 【不良反应】 少、轻 1.神经系统 包括:外周神经炎和中枢神经系统反 应,INH致VitB6↓ → GABA↓→ CNS兴奋症状,慢乙酰化多见,用VitB6 少量预防 2.肝损害 乙酰化产物—乙酰异烟肼(肝毒物) 快乙酰化多见,定期复查肝功能 3.其他:胃肠反应和过敏反应 一、常用抗结核病药 §13-4 抗结核病药 * 【作用与用途】 1.抗结核病:联用治疗各种类型结核病 2.抗麻风病:与氨苯砜合用 3.其他:耐药金葡菌等敏感菌引起感染,尤其是胆道感染,也可用于衣原体感染所致沙眼 一、常用抗结核病药 §13-4 抗结核病药 利福平(rifampicin) * 【不良反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