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范文合同作废协议.doc

发布:2025-01-21约3.4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通用范文合同作废协议

合同编号:__________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

1.总则

1.1协议背景

鉴于甲乙双方之前签订了特定的合同(以下简称“原合同”),在原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多种情况的变化,双方经协商一致认为有必要就原合同的作废达成协议,以明确双方在原合同作废后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等相关事宜。

1.2协议目的

本协议旨在正式声明原合同作废,并对作废后的各项事务进行妥善安排,包括但不限于双方的权利义务、资产权益处理、保密责任、违约责任以及争议解决等,以避免因原合同作废而可能产生的任何纠纷或不确定性。

2.原合同信息

2.1原合同名称与编号

原合同名称为《[原合同具体名称]》,合同编号为[原合同编号]。

2.2原合同签订方

原合同的签订方为甲方与乙方,即本协议的双方当事人。

2.3原合同签订日期与有效期限

原合同于[签订日期]签订,原合同的有效期限自[起始日期]起至[结束日期]止。

3.作废声明

3.1双方一致声明

甲方和乙方在此一致声明,自本协议生效之日起,原合同即宣告作废,原合同对双方不再具有任何法律约束力,双方不再依据原合同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

3.2作废范围界定

本协议所指的作废涵盖原合同的全部条款、约定、权利和义务,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的履行、付款、交付、服务提供等各个方面,但本协议另有明确规定的除外。

4.作废原因

4.1详细原因阐述

原合同作废的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使得原合同的履行基础丧失。例如,相关行业政策的调整导致原合同约定的业务模式无法继续合法合规地开展;原合同所依赖的技术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致使原合同中约定的服务或产品的提供方式在技术上无法实现;双方的经营策略调整,使得原合同与双方新的发展方向不符,继续履行原合同对双方均无实际利益且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等情况。

4.2特殊情况说明(如有)

在原合同作废过程中,不存在任何一方故意拖延、阻碍或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特殊情况。双方均是基于合理的商业考量和客观事实,经过友好协商达成原合同作废的一致意见。

5.双方权利与义务

5.1甲方权利与义务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停止基于原合同的所有未履行的行为,并且甲方不再承担原合同中约定的尚未履行部分的相关义务。同时甲方有义务配合乙方进行与原合同作废相关的合理事务处理,如提供必要的文件、信息等,以保证双方能够顺利完成原合同作废后的各项交接工作。

5.2乙方权利与义务

乙方同样有权要求甲方停止基于原合同的未履行行为,且不再承担原合同未履行部分的相应义务。乙方有义务按照本协议的规定,妥善处理与原合同作废相关的自身事务,包括但不限于对已收到的与原合同相关的款项或资产进行合理的核算和处理。并且,乙方应向甲方提供与原合同作废相关的必要文件、信息等,以保证双方能够有序地进行后续工作。

6.资产与权益处理

6.1已履行部分的处理

对于原合同已经履行的部分,双方应按照原合同的约定,确认已履行部分所产生的资产、权益的归属。如果已履行部分涉及到产品或服务的交付,且已被接收方正常使用或消耗,那么接收方享有该部分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权益,交付方不再对已交付的产品或服务享有额外的权利。例如,若甲方已经按照原合同向乙方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货物,且乙方已经验收并投入使用,那么乙方对这些货物享有所有权,并承担与货物使用相关的风险和收益。

6.2未履行部分的处理

关于原合同未履行部分,双方应停止所有未完成的行动。对于已经为未履行部分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果涉及到特定的资产投入(如为生产原合同约定产品而采购的原材料、定制的设备等),投入方应根据自身的经营需求和市场情况进行合理的处置。如果这些资产可以在其他业务中继续使用,投入方可以自行留存;如果这些资产是专门为原合同定制且无法在其他业务中使用,双方应协商如何分担这些资产的损失。例如,若乙方为了履行原合同而专门定制了一套设备,但原合同作废后该设备无法用于其他业务,那么甲乙双方应根据公平原则,考虑双方在原合同作废中的过错程度、收益情况等因素,协商确定设备损失的分担比例。

6.3相关资产的归属与交接

在原合同作废过程中,双方应明确与原合同相关的所有资产的归属。对于那些归属明确且已在一方控制之下的资产,无需进行额外的交接手续;对于归属存在争议或者尚未明确的资产,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确定其归属。如果协商不成,可以根据本协议中的争议解决条款进行处理。在确定资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