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医自学者初学感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个中医自学者的初学感悟
前言:
有人说,“学中医不到60岁,不敢说入门”,这里的“入门”应该是“汇通”、“精通”之意。作为一个自学中医的人来说,尤其是初学者,能“管中窥豹”,得一至道,弱水三千中能取得一瓢饮,便已难得。甲午年的清明节,从学校回家,一个亲人的询问,让我不得不记录下我自学中医的感悟。愿我以谆谆之意敬布于众,惶惶之心俟教于师,使能开众同好一丝灵悟、得众高师一棒教喝,唯感唯冀,不胜嚣嚣。
正文:
我是一名审计专业的学生,各种原因当年没能报考中医院校。正如娄绍昆当年学医之前听到的一样,“中医大学的门已经对你关闭了,可自学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想来我与中医还是有点情缘的。大概9、10岁左右,被表弟传染,得了水痘,很痒,还不能抓破。出于应急,就在边上的一个小诊所看病,医生给我抓的是草药,外洗、内服,次日便不怎么难受,大概4天的样子吧,已经痊愈了。小时候虽然对中医、中药没有什么概念,但由于生活在乡村,喜欢弄点野菜什么的,挖点荠菜包饺子,挖点马齿苋做梅干菜……还采集柳芽、竹叶做茶玩。我记忆中小时候一般的感冒发烧,从未去吃西药、吊水,爸爸就让我喝一杯盐水,然后盖被子睡一觉,出个汗。现在看来,原来这是“汗法”。我外公他自幼有气管炎,气喘,每年频犯,不能受冷刺激,尤其是换季时节。西医说是先天性的,治不好。后来我舅舅给他从一个中医那弄了一个方子(可惜外公去世后就找不到了),做成散剂,冲服,虽没有断药,但几十年安泰。
自学中医的人,大概有这3种:1、西医无法治愈,出于对健康的渴望,转向中医怀抱,得到好转后,坚信中医;2、自身体弱多病,可谓“折三肱而为医”;3、身边亲友染疾,病痛刺心,“求人不如求己”,学医只为减轻亲友痛苦。我起初最多只是关注中医方面的新闻事迹,真正学习是从加了一个公众号开始。
2013年11月,微信上加了公众号《中医书友会》,与其他养生类的中医公众号大所不同,书友会推送的都是一些名家或是很有思想力或能启人心智的文章,是教人如何学中医,如何分析病机,如何培养纯中医思想的,而非很浅、简单几句交待的养生方法。从书友会里,我知道了什么是经方,知道了胡希恕、刘渡舟、邓铁涛、李可、岳美中、郝万山、黄煌等一系列中医名家,知道了必学的八本教科书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讲义》、《温病学》。也在书友会里看到经典案例,每看到病患久治不愈,被经方数剂而愈的时候,便激动不已,如同自己就是案例里的病患和医生,为中医解决身体沉疴而震撼、欣喜;为能够用中医给别人带来健康而自豪、满足。在书友会里也加了它推荐的《中医师承学堂》,对喜爱中医的人来说,两者相得益彰。
迫于专业原因,要先毕业,所以对于中医,我只能少放点精力了,对中医的了解仅限于五行生克关系,五脏六腑各指什么,五脏所属五行。至今都没有系统看完一本书,哪怕是《中医基础理论》,平时看中医只是当成字典一般,遇到情况了,查阅对正;地铁上,公交上,上卫生间等散碎时间阅读。学中医不系统不连贯是很不好的,不过书友会推送的一片文章鼓舞了我,说的是一个农民几十年把中医书籍当小说看,跬步小流,以致千里江河,只要我坚持,不放弃,总有一天能把珍珠粒粒连串!也许我这纯兴趣所致,无考试压力,看起中医教科书会另有一番意思吧。
中医书友会有个QQ群(315681926),在群里我加了一个中医药大学的学生C君,比我小一岁,由于自己没能报考中医院校,对他有种羡慕有种希望,对他提出三个要求,也是自勉。我对他说,我认为学中医有三个层次或阶段。一是“勤能补拙,书可医愚”。这一阶段是初学,要不怕辛苦,努力阅读、背诵更多的经典,另外也要广泛阅读其他书籍,拓展视界,为将来的博学、广智打下基础。二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一阶段,其实就是要求自己不要有什么功利心理,在第一阶段博学强知的基础上,一心只为中医事业而努力,以赤子之纯心努力学习救命活人的方法。三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也许当自己学成之后,临床过程中或效或不效,但一定要对病人负责、对生命负责,哪怕倍感孤单、倍受不解,也要仁心仁术,不求有功于人,但求无愧我心。不过往往追求“无愧”的人,总会在临床中仔细辩证、努力寻治,甚至苛求!
在这短暂的数月学习中,我也体会到了学中医的乐趣与责任。
妈妈的荨麻疹
记得两年前夏天,妈妈骤得荨麻疹,甚痒,皮肤起红疙瘩,手抓则扩大连片。由于我有过被中医廉价而速效治愈过皮肤类疾病的经历,劝她先去看中医的,医生诊断为湿疹(记不大清楚了,病历上似乎是这俩字,总之不是写荨麻疹),开的药有十余味,都是蝉蜕、防风、荆芥之属,还开了西药外洗。服药尽,略微缓解而不效。后去西医,断为急性荨麻疹,开的是西药,愈,后期好像小犯过一次。对于那个中医我不予置评,实处今日,我从书友会的文章里看到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