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案例分析 .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校本教研案例
案例实施:东莞市厚街中学
案例执笔:东莞市厚街中学 陈武乾 陈 玲
撰写指导:东莞市厚街中学教务处 陈创顺
概况
选用教材:《二氧化碳的性质》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初三级上册
活动主题: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执教老师:陈 玲老师
教研组织:东莞市厚街中学化学科组
活动主持:东莞市厚街中学化学科组 林陆龙老师
活动参与者:东莞市厚街中学化学科组全体老师,学校教务处成员,市教研室化学教研组
教研流程与评析
⑴ 活动主题和课例选择:
在前期选择课例时,我们根据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即:①以知识、技能为基础;②关注过程、方法;③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一堂好课的“六要素”(即:①明确目标;②激情投入;③巧于设问;④点评激励;⑤拓展创新;⑥善用媒体)的精神要求,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在物质的性质教学上深入探讨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本节课例呈现方式有以下两个特点:①难度不大、实验较多;②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⑵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刚刚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所以教学的部分内容做了调整,删去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但教学的重、难点并没有改变。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⑶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二氧化碳的性质展开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把课堂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⑷教学目标
Ⅰ、知识与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c、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Ⅱ、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b、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⑸重点和难点重点:
难点:①、在课堂的引入时,先用“死狗洞”(人入无事但狗入则死的山洞)的动画演示来引入新课内容。感觉学生的注意力是被吸引了。但毕竟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不太可信。且没有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不能长时间保持。
②、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密度时,先告诉学生密度比空气大,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这样的教学安排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印象不深刻。
③、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时,先提问学生是否溶于水,然后演示实验。讲解时联系生活实际太少,不能调动学生认知的主动性,课堂气氛虽然很热闹但学生的参与很少,没有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④、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这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这里教师重在讲解,讲得很细,但学生掌握得却并不好。
⑺第二次教学活动及反思:(简案)
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①、在课堂的引入时,先展示三瓶气体,一瓶为空气,一瓶为氧气,一瓶为二氧化碳,都失去了标签,请你把它们鉴别出来。
经过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第一,引入花费的时间太长,第二,刚学习完氧气的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这样的引入不可取。
②、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密度时,先让学生观看动画“死狗洞”,然后分析讲解。这样虽然在一开始时学生容易被动画吸引,但接下来的讲解学生的兴趣又慢慢消失。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佳。
③、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时,老师先演示实验,然后学生来分析,这样同样不能激发大多数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只有少部分尖子生能回答出来,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体验并不深刻。
④、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教师先做“四朵小花”的实验,然后学生动手实验把可乐中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这样虽然学生也参与了实验,但思维并没有扩展开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