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docx
PAGE
1-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
一、汉语书面语的历史演变
汉语书面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发展和社会变迁。早在先秦时期,汉字就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一时期的文献主要以《诗经》、《尚书》等为代表,它们以四言为主,简洁凝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随着历史的推进,汉字的书写逐渐从简朴的甲骨文演变为更加成熟的金文、篆书。秦汉时期,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对汉字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书面语以《史记》、《汉书》等为代表,文风严谨,叙事详实,奠定了古代汉语书面语的坚实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民族融合,汉语书面语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文选》、《文心雕龙》等,追求辞藻华丽,形成了骈文盛行的局面。骈文以其对仗工整、用典丰富而著称,成为当时士人雅集的主要文体。然而,这种过分追求形式的文风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如文白不一、晦涩难懂等问题。直至唐宋时期,随着散文的兴起,文风开始由骈文转向平易近人,这一转变对后世汉语书面语的规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宋元明清时期,汉语书面语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宋代的《宋词》以其抒情性、表现力强而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元代的《元曲》则以戏曲形式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对汉语书面语的规范化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时期的汉语书面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逐渐成熟,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汉语书面语的特性
(1)古代汉语书面语的特性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词汇系统上。古代汉语词汇丰富,既有大量单音节词,也有不少复音词,这些词汇在语义和用法上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例如,古代汉语中的“之”、“乎”、“者”等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失,而在古代文献中却频繁出现。此外,古代汉语中的一些成语、典故和寓言,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这些词汇的运用使得古代汉语书面语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2)古代汉语书面语的语法结构也是其特性之一。古代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句式、语序和助词等方面。例如,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见。此外,古代汉语的语序较为固定,主语、谓语、宾语的排列顺序较为严格。同时,古代汉语中的助词使用较为频繁,如“于”、“以”、“之”等,这些助词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和指代等作用,使得古代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更加细腻和准确。
(3)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这也是其特性之一。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这些手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比喻手法在《诗经》中随处可见,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品德相类比,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夸张手法在《楚辞》中运用得尤为出色,通过对事物的极度夸张,突显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境。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古代汉语书面语具有了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特点,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三、古代汉语书面语的研究意义
(1)古代汉语书面语的研究对于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可以揭示汉语的历史演变轨迹,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例如,通过对先秦文献的研究,学者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语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的发展过程,以及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变化。据统计,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对应关系约为70%,通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
(2)古代汉语书面语的研究对于文学史的研究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古代汉语书面语是古代文学创作的基础,通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以《红楼梦》为例,通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小说中的语言风格、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据统计,在《红楼梦》中,有近30%的词汇属于古代汉语,对这些词汇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小说。
(3)古代汉语书面语的研究对于文化传承和教育具有深远影响。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通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育领域,古代汉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底蕴。例如,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汉语部分占比约为20%,通过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古代汉语书面语的运用与教学
(1)古代汉语书面语的运用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古籍的校勘与出版等方面,古代汉语的运用不可或缺。例如,在古籍整理过程中,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研究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献内容。同时,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