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教案】.doc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名称
对外开放
学科
历史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七年级
课时
1
课标要求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外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的方法,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难点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特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学情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成长于建国70周年之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在本课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整体。这些教学方法的设置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条件与
资源准备
ppt、学历案、课本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刚结束,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提问:毛泽东所说“进京赶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教学活动
目标一
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
任务一
自主分析材料,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学生能够根据材料指引在教材中准确找出四个经济特区,并能够指出地图上的位置。
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多媒体出示歌词:
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
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
5.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提示: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6.提出问题:设立经济特区的影响。
提示: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任务二
史料分析,认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和影响
通过教师引导和史料分析,准确理解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目标二
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任务一
通过地图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
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准确把握对外开放格局变化的特点。
目标导学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对外扩大开放的基本情况。
提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教师提问:在此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还没有停歇,后面还有哪些措施?
提示:1988年,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包括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请学生拟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按时间顺序)
提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教师总结:中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任务二
目标三
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