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完善寿险投资组合的现实选择.doc

发布:2017-04-17约5.22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完善寿险投资组合的现实选择 ——寿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再思考 《济南金融》2006年01期 总第289期 王美英 王美英(1979,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经济学硕士 现供职于中国华电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收益和期限特点符合寿险资金运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要求。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寿险资金的运用状况,并通过国际比较指出目前投资组合中的欠缺之处,重点分析了寿险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并对其投资模式予以简单的介绍和评价。 【关键词】寿险资金 基础设施建设 资产负债匹配 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寿险资金运用现状 自1982年恢复寿险业务以来,我国寿险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的飞速发展阶段。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的同时,险种设计也日趋合理,保费收入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攀升,从1982年的0.02亿元增加到2004年底的3228.3亿元,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GDP的增幅。巨额保费一方面见证了我国寿险业的壮大,另一方面也为资金运用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近年来,如何提高保险投资效率,实现资金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越来越受到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寿险资金运用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从表一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保险资金仍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和证券投资基金,其中,银行存款基本占到一半以上。然而,在国外,事实上银行存款严格来说并不能算在保险投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着投资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等问题。对于寿险投资领域,更是缺乏与寿险长期负债相匹配的长期投资品种。此外,从收益率角度思考,央行8次降息使得寿险业利差倒挂现象严重;国债收益率大幅下降;股票市场的低迷使得基金收益率也是不尽人意。客观条件给我国寿险资金运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表一:1999~2004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情况表 单位:亿元 年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比例国债国债投资比例基金基金投资比例19991817.4926.050.95%678.537.30%14.80.81%20002538.61235.448.66%956.037.65%133.55.26%20013643.21930.652.99%795.821.84%209.05.74%20025530.33026.354.72%1107.820.03%307.85.57%20038378.54549.754.30%1406.916.79%463.35.53%200411249.85537.949.23%2651.723.57%673.25.98%来源:根据保监会网站数据整理 二、寿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伴随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表现出巨大的资金需求。据测算,“十五”期间,全国基础设施建设大约需要投资1万亿元,单纯依靠政府财政、银行贷款等传统办法,显然难以弥补庞大的资金缺口,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的资金加以参与。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稳定的收益加之地方政府的支持,使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越来越成为资金供给方瞩目的焦点。 (一)基础设施建设分类及融资渠道概述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若从投融资的经济规律角度出发,按照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可将城市基础设施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准经营性基础设施。社会投资主体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经营性和准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些项目通常由政府给予一定的信誉支持和税收优惠,具有投资风险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此外,这类投资往往规模巨大且回收期限较长。 (二)寿险资金的特点及投资基础设施可行性分析 通常情况下,寿险资金运用应坚持“三性原则”:即在保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良好的收益性。寿险合同的期限相对较长,且保费的趸缴与最终的给付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这便决定了寿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等特点。按照资产负债相匹配的原则,为更好的实现“三性”间的协调,寿险资金的运用不仅要涉及高回报的短期投资,还应适当兼顾长期稳定的投资项目。综合各自特点,寿险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现实可行。 可行性 首先,从资金的规模和期限角度考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能够与寿险长期负债相匹配。如前所述,寿险公司通常持有巨额资金,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适合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零售业务(如向保户发放贷款),相比之下,单笔资金规模巨大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