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规模化养猪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技术 .pdf

发布:2024-12-22约3.1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技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畜牧业尤其是养猪业取得了巨大的

发展,规模化养猪场越来越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解决了大

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但同时,规模化养猪场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

染也日益严峻。据统计,每头猪每天大约生产5.5L排泄物,每年大

约排泄9.53kg的氮,一个万头猪场每年至少向周围环境排粪便1.38

万吨,平均每日排污水210t,排放的恶臭高达230余种,由此可见,

规模化养猪场是畜牧场中的污染大户,加强规模化猪场的排泄物污染

治理已迫在眉睫。

1规模化养猪场主要污染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1对空气的污染

规模化猪场大多数高密度饲养,猪舍内潮湿,粪尿排泄量大,而

猪粪恶臭成分高达230种,加上猪呼出的二氧化碳,大量有害气体(如

氨、硫化氢、甲烷、粪臭素和硫醇类等多种臭气混合体)影响猪的生

长发育。这些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等排入大气后,可随

大气扩散和传播。当这些物质的排出量超过大气环境的承受力(自净

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据测,一个年出栏10万头的猪场,

每小时可向大气排出近148kg氨气、13.5kg硫化氢、24kg粉尘和

14亿个菌体,这些物质的污染半径可达5公里,而尘埃和病微生物

可随风传播30公里以上。

1.2对水体的污染

生猪对日粮中氮和磷的吸收率只有30%~35%,其余大部分被排

出体外,经粪尿排出的氮、磷和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进入自然水体后,

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后,水质便会恶化。有机物被水中的微生物降解,

水生生物(主要是藻类)产生多种有害物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种

水体很难再净化和恢复生机。另外,养殖场粪污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

物,它们随粪尿进入水体后,以水为媒介进行传播和扩散,可引起一

些传染病传播与流行,如猪瘟、猪副伤寒、猪肺疫等,危害人和动物

健康并带来经济损失。

1.3对土壤的污染

当今畜牧生产中大量使用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抑制有害

菌的微量元素添加剂,如硒、铜、砷等金属元素,而这些无机元素在

畜禽体内的消化吸收利用极低,在排泄的粪尿中的含量都相当高。这

些粪污如果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土壤,粪污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

的微生物分解,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一部分被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

和水,使土壤得到净化或改良。如粪污施入量超过了土壤的承受力(土

壤自净能力),便会出现不完全降解或厌氧腐解,产生恶臭物质和亚

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土壤成分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了土壤的基

本功能。

2规模养猪场污染防控的技术措施

2.1合理规划、适应规模,注重生态效益

从总体规划和保护环境出发,建场时必须把排污及配套设施规划

在内,充分考虑粪污处理与可利用的环境。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

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无污染、排废方便、供电和交

通方便的地方建场。最好同时考虑能与当地的立体农业相结合,达到

变废为宝、相互促进的目的,能使生态农业综合、持续、稳定地增长。

总之,建场时既要着眼于近期效益,又要考虑长远环境、生态效益和

可持续发展。

2.2建设规模化养猪场要与种植业相配合

吸取国外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在建规

模猪场之初就要充分考虑粪便及污水的处理问题。采取规模化猪场与

种植业基地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果树基地等

相配合的模式,种植公司和规模化猪场达成协议,签订合同,猪场的

粪便经处理后被种植公司采用,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或有机蔬菜

生产基地、果树基地等,形成种植基地+规模化猪场生猪生产的模式。

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模式改为:公司统一管理,各小猪场分散于各村、

各养殖户,使猪场产生的粪便能够及时有效地就地消化,既做到了变

废为宝,又将猪场排泄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降至最低。2.3改变水冲

式清粪,推行干积粪工艺,减少排污总量

规模化养猪场采用水冲式清粪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劳动

强度,但会增加粪便污水的处理难度,使污染物的污染面扩大。一头

猪年均产粪尿量可达2.1t,如果采用水冲式清粪,其污水的排放量

还将增加4倍以上。规模化猪场应采用分散清干粪工艺,即采取粪、

尿(污水)分流,猪粪一经产生便由机械或人工收集,而尿和污水经排

污沟流入污水处理设施净化处理,尽量防止固体粪便与尿及污水的混

合,以简化粪污处理工艺及设备,且便于粪污的利用。该工艺可保持

猪舍内清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