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2024学年高中地理《1.3人口迁移》说课稿 湘教版.docx
河南省焦作市2024学年高中地理《1.3人口迁移》说课稿湘教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地理《1.3人口迁移》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3月10日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通过案例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的识别和分析。
②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的阐述。
③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探讨。
2.教学难点
①人口迁移的复杂性及其多因素影响的综合分析。
②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机制的理解。
③如何将人口迁移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便查阅相关章节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人口迁移相关的图片、图表、地图等,以及反映人口迁移现象的视频资料,以增强直观性和互动性。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黑板上绘制人口迁移的示意图,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回顾旧知:回顾上节课关于人口分布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人口迁移主题。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以及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举例说明:以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人口迁移为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和影响。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分享各自的观点。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如某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并撰写简要报告。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报告,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分析。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人口迁移现象,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我国人口迁移的资料,如新闻报道、统计数据等,为下一节课的讨论做准备。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人口迁移政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详细如下:
一、导入
1.展示图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如沿海地区的人口流入、内陆地区的人口流出等。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兴趣。
3.回顾旧知:回顾上节课关于人口分布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人口迁移主题。
二、新课呈现
1.讲解新知:
-人口迁移的概念: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自然或社会原因,人口在地区间或国家间的流动和定居。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迁移距离分为国内迁移和跨国迁移;按迁移原因分为经济迁移、政治迁移、文化迁移等。
-影响因素:地理环境、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等。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人口分布、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生态环境等。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结构、影响文化传承等。
2.举例说明:
-以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人口迁移为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和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如沿海地区的人口流入、内陆地区的人口流出等。
3.互动探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分享各自的观点。
三、巩固练习
1.学生活动: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如某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并撰写简要报告。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实际案例,如我国某沿海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分析其原因、类型和影响。
2.教师指导:
-针对学生的报告,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分析。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人口迁移现象,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我国人口迁移的资料,如新闻报道、统计数据等,为下一节课的讨论做准备。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人口迁移政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六、知识点梳理
1.人口迁移的概念
-定义: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自然或社会原因,人口在地区间或国家间的流动和定居。
-特点: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