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有多长(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2024).docx
教室有多长(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202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教室有多长(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2024)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中的“教室有多长”为主题,围绕长度单位的学习和运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测量能力。设计思路如下:
1.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教室的长度,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
2.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际测量教室长度,体验测量过程,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4.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数感: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识别和应用长度单位,发展学生的数感。
2.空间观念:通过测量教室长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其能够直观感知并理解长度概念。
3.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长度单位应用于实际测量中,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对测量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解释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过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的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长度感知,能够识别较短和较长的物体。
-学生可能已经参与过简单的测量活动,如使用尺子测量物体。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测量活动通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索。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能力,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
-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喜欢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在理解长度单位转换时遇到困难,如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学生在精确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当,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学生在记录和分析测量数据时可能感到困惑,需要引导如何整理和呈现数据。
教学资源
-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学尺:直尺、卷尺
-教学板:白板或黑板
-马克笔:用于板书和标记
-投影仪:展示教学PPT
-PPT课件:包含教室图片、长度单位介绍、测量示例等
-实物教具:不同长度的物品,如书本、桌子腿等
-记录纸:用于记录测量数据
-计算器:辅助学生进行长度单位转换计算
-教学视频:测量方法的示范视频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问题“你们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吗?”开启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回顾旧知: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如厘米和米,以及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教室有多长”,详细讲解米和厘米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卷尺进行测量。
-举例说明:展示一些实物的长度,如书本、桌子腿等,让学生估算并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表达。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把卷尺,让学生实际测量教室的长度,记录数据,并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再次测量教室长度,并尝试转换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
-教师指导:在学生测量和换算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上的困难,确保测量准确。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度单位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测量。
-学生分享在测量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回家后测量家中某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第二天在课堂上分享测量结果和体验。
-要求学生思考并记录至少三种可以在生活中使用长度单位的情况。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身边的长度测量》:介绍长度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家具尺寸、购物时比较商品大小等。
-《长度单位的历史》:探讨长度单位的发展历程,包括国际单位制的建立和演变。
-《趣味测量活动》:提供一系列有趣的测量游戏和活动,如测量跳远距离、制作简易测量工具等。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讨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强调长度单位在建筑设计、工程计算等领域的重要性。
-《科学家的测量故事》:分享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如何使用长度单位进行精确测量的案例。
-《测量工具的发展》:介绍从古代的尺、寸到现代的电子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
2.拓展建议:
-让学生观察家中的物品,尝试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描述,如用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