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学大师》的教案设计.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走近文学大师》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2 、通过了解文学大师的作品和他们的思想品格,让学生感受大师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3、教会学生一些走近文学大师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品质。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在学生对经典文学有隔膜感,对经典缺乏一份尊崇、一份耐心。网络文学、卡通、漫画
的流行冲击学生阅读经典的时间,学生喜欢流行物的鲜活、好读。现在学生用语幼稚,理性
含量少,文化含量少,很多人对该读什么书很茫然。中学阶段是人生的起点,尽量多接触
经过历史选择的人类文化精华,多挤点时间读大师的经典,让自己起点高一些是终生受益
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强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文选烂,秀才半”,因
此,就有了“匡衡凿壁”、“悬梁刺骨”的佳话,就有了欧阳修的“三上”(马上、枕上和
厕上)读书的趣谈,就有了东阳马生的“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求学的美誉。
读一首好诗,如同聆听一曲美妙的音乐;读一篇好文章,如同欣赏一幅悦目的画面;
读一本好著作,如同与一位大师聊天……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忽然间,就会觉得
世界只剩下自己与作者了。当我们用心灵与大师对话,当心中仅留下“美”的时候,我们
也就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得到了高层次的提升。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走近文学大师》一课,去感受这些文学大师的风采,并吸取其文
学经典中的思想精华!
二、梳理积累
你读过哪些文学大师的名著?有什么感受?
( )
过渡语 有些同学喜欢经典,认为阅读经典可以不断充实和提升 自己;有些同学不太喜欢
经典,认为经典和我们的生活有距离。其实这不奇怪,阅读流行读物可以比较随意,比较
放松,可以用休闲的姿态,读经典则大都需要 “啃”,反复体会,慢慢吸收。我们不能否
认有些流行读物也有一定的价值,不过从文化积累与精神建构的角度考虑,中学生还是应
该用主要精力多读一些经典作品,光吃 “零嘴”是不行,要重视 “主食”。
巴金曾说过,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也没有学过文艺理论,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
百篇经典篇章,然后 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现代作家杨曾宪说 “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
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那我们这
节课就以文学大师鲁迅为例,来探究一下到底应该怎样读经典?又怎样才能走近文学大师?
三、走近鲁迅
(一)远观
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鲁迅的感受
(二)近看 (知人论世)
① 鲁迅的原名: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
1881 9
豫山、周树人, 年 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
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
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 “豫山”。鲁迅 7 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
“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 年,
17 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
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 “名门”之雅。为了不
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 “樟寿”的本名改为
“树人”,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80
② 鲁迅的笔名:鲁迅使用的笔名,据鲁迅夫人许广平统计,至少在 个以上;据有
158 14
关资料统计,则总共有 个。其中用一字的有“飞”、“直”、“隼”等 个;用二字的
有“索士”、“唐俟”、“冬华”等 95 个;用三字的有“邓当世”、“隋洛文”等 29 个;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