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人教版(2025)生物七年级下册 3.2.2光合作用(第一课时)课件.pptx
光合作用(第一课时)第二节第二章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人教版)七年级下
学习目标01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1.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和条件分别是什么?2.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3.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应用?
激趣导入0217世纪以前普遍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全部元素是从土壤中获得的。17世纪中叶荷兰科学家范·海尔蒙特进行了柳树盆栽实验,连续5年只浇水。
激趣导入02实验现象:土壤的重量只减少了0.1kg,柳树的重量增加了80kg。是什么物质使柳树增重了呢?海尔蒙特对柳树增重的解释:1.柳树吸收了土壤中的少量无机盐2.柳树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海尔蒙特的结论:水是合成柳树体内有机物的原料他忽略了什么因素的作用?空气——光合作用水、无机盐、有机物
知识探究03实验·探究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19世纪——1864年,萨克斯发现照光叶片遇碘会变蓝,证明光合作用形成碳水化合物(淀粉)。实验目的 ①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②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酒精、碘液、清水、黑纸片、 曲别针、小烧杯、培养皿、水浴锅、镊子等。实验原理淀 淀粉遇碘变蓝。方法步骤 ①将盆栽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
知识探究03方法步骤 ②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将盆栽植物移到阳光下照射。 ③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黑纸片。 ④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将小烧杯置于水浴锅中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⑤用清水漂洗叶片,再将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下面来梳理实验流程
知识探究03耗尽叶内原有的淀粉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或者用黑色塑料袋罩上)。将暗处理的天竺葵的一部分叶子从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起来,夹紧。设置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光。遮光部分未遮光部分
遮光部分未遮光部分知识探究03将暗处理的天竺葵进行光照处理
知识探究03将黑纸片取下,放入加有酒精的烧杯里,进行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目的:酒精的作用:脱色的目的:酒精易燃,水浴加热安全脱去绿色,便于观察酒精可以溶解叶绿素
知识探究03将水浴加热的叶片,用清水进行漂洗,然后滴加碘液染色,漂洗后观察显色反应。漂洗的目的:遮光部分未遮光部分洗去酒精,有助于碘液染色。
知识探究03实验现象 遮光部分:滴加碘液,没有变成蓝色,叶片还是黄白色。 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叶片变成蓝色。实验结论 ①绿叶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②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件。如果将叶片变色的部分制作成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蓝色颗粒会出现在叶肉细胞的什么结构中?由于淀粉是在叶绿体中生成的,并且会储存在叶肉细胞的特定结构中,因此可以推断出蓝色颗粒(代表淀粉)会出现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
知识探究03叶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光合作用的主要细胞是:光合作用的主要结构是:光合作用的色素主要是:叶叶肉叶肉细胞、保卫细胞叶绿素叶绿体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知识探究0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8世纪70年代,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过程大致如图所示。实验一: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照射阳光的密闭钟罩内;把老鼠放在照射阳光的密闭钟罩内。实验现象:钟罩里的蜡烛熄灭,小老鼠死亡。
知识探究03实验现象:植物、小老鼠都没死亡,蜡烛也可以正常燃烧。实验二:把植物分别于蜡烛、老鼠在照射阳光的密闭钟罩内。
知识探究03普利斯特利得出结论:蜡烛燃烧会污染空气,使小老鼠窒息而死;绿色植物则能够净化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和动物呼吸都会排出二氧化碳,消耗氧气,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氧气,消耗二氧化碳。除水以外,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知识探究03观察·思考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请你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看它的叶片表面是否有气泡出现。注意观察:1.实验装置中的金鱼藻是否放出了气泡?2.实验装置中快熄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