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学_第六章.辨证.ppt

发布:2016-05-20约3.19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节 脏腑辨证 肝胆湿热 [临床症状]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或见身目发黄,发热,或阴囊湿疹搔痒,妇女带下黄而有味,外阴搔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病因病机]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酿生湿热,湿热蕴结肝胆所致。 [治疗原则]清利肝胆湿热 [方 剂]龙胆泻肝汤 第二节 脏腑辨证 肾阳虚 [临床症状]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耳聋,神疲乏力,阳痿滑精,妇女可见带下清冷,不孕,形寒肢冷或见全身浮肿,尿少或见五更泄,面色晄白,舌质淡胖,脉沉迟细弱。 [病因病机]素体阳虚或年高肾亏所致。。 [治疗原则]温补肾阳 [方 剂]附桂八味丸 四神丸 第二节 脏腑辨证 肾虚水泛 [临床症状]肾阳虚证状兼见全身水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腹胀满,尿少或见心悸气短,喘咳痰鸣,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 [病因病机]素体虚弱,肾阳虚衰以致水湿泛滥。 [治疗原则]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 剂]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第二节 脏腑辨证 肾阴虚 [临床症状]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咽干口躁,腰膝酸软,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女子经闭,不孕或见崩漏,舌红少苔而干,脉细数。 [病因病机]久病伤肾,或房室过度,或患急性热病后,或情志所伤,耗伤肾阴。 [治疗原则]滋补肾阴 [方 剂]六味地黄汤 左归饮 第六章 辨 证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第六章 辨 证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辩证过程 内脏 病变 组织 器官 临床 症状 收集 临床资料 病因 病位 病性 正邪盛衰 望闻 问切 经络 等 判定 第一节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纲领 病位——表证、里证 病性——寒证、热证 邪正胜衰——实证、虚证 类别——阳证、阴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表证与里证 病因 病位 病程 病情 临床特点 表证 外感六淫 浅表 短 轻 发热恶寒同见 里证 表证入里 情志饮食所伤 脏腑 气血 较长 较重 发热恶寒分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表里同病: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证和里证。 原因:① 表证未解,邪已入里; ② 病邪同时侵犯表里; ③ 久病未愈,复感外邪。 第一节 八纲辨证 表里转化:“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 原因:主要取决于正邪相争的状况。 ① 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或邪气过盛, 或失治误治等,可导致表证转化为里证; ② 机体的抵抗力恢复,或治疗得当, 可导致里证转化为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寒证与热证 病因 病机 临床症状 寒证 感受热邪 阳虚阴盛 机体功能活动抑制衰减 恶寒喜暖、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紧 热证 感受寒邪 阳盛阴伤 机体功能活动亢进 发热喜良、面红目赤、口渴饮冷,舌红苔黄燥,脉数 第一节 八纲辨证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热错杂:在一个病人身上,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临床上表现为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 寒热转化:临床上表现为由寒转热、由热转寒等,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第一节 八纲辨证 寒热真假: ① 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而表现一些假寒现象。 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肢冷、脉沉等。 ② 真寒假热:阴寒内盛,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 临床表现:里寒极重+身热、面红等热象。 第一节 八纲辨证 虚证与实证 病因 病机 病程 体质 形态 疼痛 二便 舌苔 脉象 虚证 正气 不足 久病 虚弱 精神萎靡神倦乏力气短懒言 隐痛喜按 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舌淡少苔脉细弱 实证 邪气 过盛 新病 壮实 声高气粗 疼痛拒按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苔厚腻 脉实 第一节 八纲辨证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虚实夹杂:在一个病人身上,虚证和寒证同时出现。临床上或以实证为主兼有虚证;或虚证为主挟有实证;或虚实并重者。 第一节 八纲辨证 虚实转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于正邪相争,虚证与实证可以相互转化。 原因:①实证失治、误治,或邪气亢盛损伤正气,可导致实证转化为虚证; ② 虚证病人,由于正气虚弱,外邪已侵犯机体,可导致虚证转化为实证,或虚实夹杂。 第一节 八纲辨证 阴阳 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是八纲的总纲。 表证、热证、实证 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 阴证 阴证: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病变和证候,临床以代谢低下为特点。 阳证:邪热壅盛,或阳气亢盛的病变和证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