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考点总结完全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是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的医书。
东汉时期
《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
简、便、廉、效是《肘后备急方》的显著特点;
陈延之所撰《小品方》对《伤寒杂病论》以来的经验方进行了系统整理,首开温热病解毒、凉血、化淤之先河;
《刘涓子鬼遗方》原为晋人刘涓子初辑,后经南齐龚庆宣整理而成,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隋唐时期: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实为综合类医学巨著,既全面总结前人经验,又不乏作者创新之剂。
《外台秘要》是继孙二书之后,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作者王焘。
宋元时期:
既有官修的《普救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集大成巨著,又有众多各具特色的个人著述。
北宋医家唐慎微的《证类本草》首开本草附列医方的先例。
北宋政府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堪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金人成无己之《伤寒明理论》是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伤寒论》常用方20首的组方原理及方、药间的自己伍关系,开创讨论之先河,拓方剂学的学术领域。
明清时期: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普济方》,
着意于释方训义,出现了第一部方论专著一一吴昆的《医方考》;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其收方之广,向为医界所称道;
张介宾《景岳全书》,尤其是其中新方 八略所创制的部分方剂,对后世影响极大。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柯韵伯《伤寒论翼》所附制方大法对《伤寒论》方的辨证立法和制方的深入讨论;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关于方剂的六篇论文对方剂理论的发挥;
《医方集解》清初汪昂著,作者出于诸家方书但言某方治某病,该书收录之方,组成不繁,凡药过二十昧以上者,概不选录,大多切于实用,疗效肯定。
吴仪洛兼取〈医方集解》和《医方考》二书之长,辑成《成方切用》,同样广为流传。
清代还出现了一大批方论性专著,如罗美《古今名医方论》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费伯雄《医方论》,吴谦等《删补名医方论》等。
“七方”(七方 说始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七方说的最早记载。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
“十剂”(
唐代陈藏器于《本草拾遗·条例》中提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原是针对药物技功用分类的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至此方书中才有十剂这个名称。但对十剂分类,还不足以完全概括临床常用方药,所以后世各家又有增益,如《本草衍义》于十剂外增加寒、热二剂;明代缪仲淳增加升、降二剂。明,徐思鹤的《医家全书》除十剂外,增加到二十四剂。)、
“八阵”(明·张景岳提出八阵:补、攻、和、散、寒、热、固、因。张氏的八阵分类方法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麻
黄
汤
《伤寒论》
【君】麻黄 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
【臣】桂枝 透营达卫,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佐】杏仁 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
【使】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用法】先煮麻黄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杏仁和麻黄是宣肺平喘的常用组合
配伍特点:1.麻、桂相须,发卫气之必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阴;2.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
《伤寒论》
【君】桂枝 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臣】芍药 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此为外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佐】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兼和胃止呕;大枣益气补中,且滋脾生津。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表虚自汗此为功。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君】麻黄、桂枝相须,发汗散寒以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