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护理.ppt

发布:2016-03-15约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ompany Logo CompanyLOGO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护理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护理 概述 1 发病机制 2 病理 3 诊断要点 4 治疗 5 护理问题 6 护理目标 7 护理措施 8 Company Logo 一、概述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指长骨骨折或骨盆骨折术后24~72小时出现呼吸窘迫、意识障碍、皮肤瘀斑、进行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 脂肪栓塞是严重创伤、骨折早期的危重的并发症之一,也可能发生在大手术、脂肪代谢紊乱、严重感染、减压病等。目前在各类骨折中,FES平均死亡率为8%,发生率为7%左右,FES如与感染、创伤性休克等并发,死亡率可高达50%~62%。 Company Logo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机械学说认为损伤后的骨髓或软组织局部的游离脂肪粒,从破裂的静脉进入血液循环,机械栓塞小血管和毛细血管,从而造成脂肪栓塞。 化学学说则认为创伤后机体应激反应,通过交感神经的神经-体液效应,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肺及脂肪组织内的酯酶活动增加,在脂肪酶作用下,发生水解,产生甘油和游离脂肪酸,以致过多的脂酸在肺内积累,而游离脂肪酸的毒性作用造成一系列病变,导致呼吸困难综合征、低氧血症。 Company Logo 三、病理 血管内源 Text 脂肪栓子 血管外源 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主要来源 创伤后机体的应激反应,使血内酯类的稳定性发生改变所致 形成时间:在创伤后24小时内发生肺脂肪栓塞,1~2天栓子数量减少,第5天可明显从肺内消失。 四、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 典型 不完全或部分 爆发型 主要标准 次要标准 Text 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典型脂肪栓塞综合征 表现为创伤后的一个无症状的间歇期,患者多在48小时内出现典型的脑功能障碍症状,且常进展为木僵或昏迷。睑结膜及皮肤在外观上有特殊点状出血点,且多在前胸及肩颈部。患者呼吸困难,通常有心动过速和发热。 不完全或部分脂肪栓塞综合征 有骨折创伤史,伤后1~6天。患者可出现轻度发热、心动过速、呼吸快等非特异性症状,或仅轻度至中度低氧血症,而缺少症状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所见,大多数患者数日而自愈,只有少数患者发展为脂肪栓塞综合征,由于这类患者缺乏明显症状,故意被忽略。 暴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一般在骨折创伤后立即或12~24小时内死亡,往往有类似急性右心衰或肺梗死的表现,但很难做出诊断临床诊断,此类型患者通常最后由尸检证实。 返回 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 ①点状出血 ②呼吸系统症状,肺部X线片表现 ③头部外伤的脑症状 次要标准 ①动脉氧分压<8.0KPa(60mmHg); ②血红蛋白下降(<100g/L) 返回 五、治疗 纠正休克 呼吸支持 减轻脑损害 抗脂栓及抗感染药物治疗 总原则是对骨折进行确实稳妥的固定,以减少断端对组织的再损伤,从而减少脂肪栓子的来源;积极抗休克治疗,及时补充有效血容量,以减少因休克诱发的概率和降低加重脂肪栓塞的发生与发展的可能性。治疗的主要方法为生命支持、对症治疗、预防感染、提高血液乳化脂肪的能力。 五、治疗 呼吸支持 减轻脑损害 纠正休克 药物治疗 在休克未纠正前应妥善固定骨折伤肢,切忌整复。扩容时应警惕再灌注损伤的可能 一旦发现患者有缺氧症状,特别是在患者呼吸道通畅而一般给氧无效时,应迅速视病情给予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高压氧或人工呼吸机等对症治疗 采用冰帽、冰袋物理降温或人工冬眠疗法降低脑细胞耗氧;采用脱水制剂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合理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利尿脱水剂、白蛋白、抑肽酶、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高渗糖、5%乙醇等抗感染 六、护理问题 营养失调 气体交换障碍 躯体移动障碍 烦躁、恐惧、依赖、焦虑 组织灌流异常 高热 护理问题 与患者肺通气功能障碍有关 与脂肪滴入有关 与脑缺氧体温中枢失衡有关 与治疗期间饮食摄入受限有关 与骨折及并发脂肪栓塞有关 与疾病发展迅速及患者担心预后有关 七、护理目标 1、发现并及早去除脂肪栓塞的原因。 2、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有效的呼吸支持。 3、防止患者出现高热惊厥、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4、维持患者营养平衡,促进早日康复。 5、协助生活护理,积极更换患者体位,避免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6、患者能够正视病情,积极治疗。 八、护理措施 1 基础护理 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口腔、呼吸道、肺部卫生措施,防止继发感染。 采取积极有效的改善组织缺氧症状的措施:如给氧、吸痰、高压氧、人工呼吸机等。 八、护理措施 2 及早纠正休克 在24小时内补足血容量以纠正休克状态。 正确使用抗脂栓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合理配伍。 保暖、抬高患肢以减少各压力点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严格统计24小时出入量,应根据病情及各项监测指标掌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