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指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石化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指南
2013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中国石化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11月。实验室特色鲜明:注重原始创新;坚持从实验出发;给立至于地震勘探开发研究人员自由发展的空间,是地球物理学科进行高水平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研工作者,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向国内外开放,每年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受理国内外本领域研究人员的课题申请,并为他们提供开放研究基金和实验研究条件,以促进本学科发展和人才交流。
原则
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以资助从事基础理论、前瞻性方法技术探索和应用研究的有关科研人员。基金指南的制定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围绕实验室整体方向,鼓励具有开拓性、超前性和创新性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
2、国内外相关机构科研人员均可申请;
3、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支持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联合申请;
4、结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鼓励申请者与实验室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
5、鼓励和支持从地震勘探地球物理领域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博士及国内外访问学者来实验室开展研究。
二、基金研究内容
1. 复杂山前带地震波传播及成像科学问题
1)复杂山前带地震成像
科学问题的描述:中国西部与南方广泛存在的山前带领域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这类地区的地震成像主要存在两大问题:(1)近地表条件地表起伏剧烈岩性变化大,老地层出露地表巨厚砾石层地质高陡构造断裂这造成了地震Linux/Windows环境下运行);
目标:建立的黏弹介质波动方程与实际情况最接近,使得模拟的波场更能反映地下实际情况;
提供的条件支撑:
地震数据及相关的基础资料,岩石物理测试分析工具,物理模型实验工具等。
3)非均质介质模型的声波频散和衰减研究
科学问题的描述:岩石(介质)是一种频散材料,其声波速度对频率有一定的依赖关系。一般而言速度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频散现象),同时频散受到衰减的影响很大,在速度增加最快的频段衰减变得更强烈,如果介质的衰减不高,频散则相当微弱。衰减是波在岩石中传播的普遍现象,而频散是与之关联的本征现象,频散和衰减是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实验及理论分析表明,声测井或vsp观测获得的速度与实验室超声测量获得的速度有明显差异,频散和衰减的影响使得数据之间的比较变得复杂化,但是它们也揭示了介质内部信息的许多细节。目前进入隐蔽性油气藏勘探,因此对非均质介质模型的声波频散和衰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声波频散和衰减信息反演可以为刻画油藏特征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1)非均质介质微观结构效应引起的频散机理及特征研究;(2)非均质介质声波频散效应理论模型建立;(3)声波频散和衰减的控制方程建立。
目标:通过非均质介质模型的声波频散和衰减研究,建立相关技术流程,指导实际生产,同时也可以按照建立的流程进行其它介质模型的相应内容研究。
提供的条件支撑:
地震数据及相关的基础资料,岩石物理测试分析,物理模型实验工具等。
2.储层地震波传播的科学问题
1) 3D裂隙各向异性介质高精度正演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科学问题的描述:
裂隙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类型。裂隙介质的反射信号存在着明显的波场分裂特征,利用这个特征可以进行裂隙储层预测和油气监测。开展3D裂隙各向异性介质高精度正演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裂隙各向异性介质中波场传播规律的认识,指导对裂隙储层的探测。
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1)裂隙各向异性介质地震响应特征理论分析研究;(2)3D裂隙各向异性介质高精度正演数值模拟;(3)3D裂隙各向异性介质波场特征分析技术研究。
目标:充分了解裂隙各向异性介质地震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一套适用于3D裂隙各向异性介质的高精度地震正演模拟与波场特征分析技术。
提供的条件支撑
相关试验资料、3D物理模型采集系统、大型计算机集群系统、多套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与Icluser成像系统等。
2) 3D双相介质高精度正演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科学问题的描述:
与一般的地下介质相比,储层反射信号在波的动力学特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利用这种差异可以进行储层预测和烃类直接检测。但目前人们对于这种差异的形成机理还不甚清楚。因此开展双相介质高精度正演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双相介质中地震波波场传播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为各种勘探方法技术的研发提供实验数据。
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1)储层地震频率响应特征理论分析研究;(2)3D双相介质高精度正演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包括:模拟算法、边界条件与稳定性条件等);(3)3D双相介质地震波场特征分析技术研究。
目标:了解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的理论基础;形成一套适用于3D双相介质介质的高精度地震正演模拟与波场特征分析技术。
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