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_营运资金管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1.1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概述 11.1.1 营运资金的概念及特点 11.1.2 流动资产管理的要求 11.2 现金的管理 11.2.1 现金的特点 11.2.2 现金的定量管理 11.2.1 现金的特点 (一)现金资产的暂时闲置性 (二)现金资产的任意转化性 (三)现金资产的增减规律性 11.2.2 现金的定量管理 现金的定性管理是指根据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制度及财务管理者的经验对货币资产进行管理,使其收支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现金的定量管理是指在定性管理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的方法合理确定现金持有数量,以取得现金存量最佳效益 补充:企业持有现金的动机 (一)交易动机 (二)预防动机 (三)投机动机 补充:现金的成本 1、持有成本——是指企业因保留一定的现金余额而增加的管理费用及丧失的投资收益。这种投资收益是企业不能用该现金进行其他投资获得的收益,实质上是一种机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正比例关系 2、转换成本——是指企业用现金购入有价证券等以及转让有价证券换取现金时付出的交易费用,即现金同有价证券之间相互转换的成本。 ——转换成本中既有依据成交额计算的费用也有基于证券变现次数计算的费用 3、短缺成本——是指企业在现金持有量不足而又无法及时将其他资产变现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短缺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反比例关系 补充:现金的成本与现金持有量之间的关系 (二)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根据现金有关成本,分析预测其总成本最低时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 注: ①运用成本分析模式确定现金最佳持有量,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投资成本(机会成本)及短缺成本,而不考虑管理成本和转换成本(假设不进行有价证券转换)。 ②本部分内容与书本略有差异,但实质是一样的。 (三)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将存货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原理用于确定目标现金持有量,其着眼点也是相关成本之和最低。但存货模式下相关成本仅仅考虑投资成本(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而不考虑短缺成本(假设短缺现象不发生)。 存货模式假设: (1)企业所需的现金可通过证券取得,且证券变现的不确定性很小。 (2)企业预算期内现金需要总量可以预测。 (3)现金的支出过程比较稳定,波动较小,且当现金余额为零时,均通过部分证券变现得到。 (4)证券的报酬率以及每次固定性交易费用可以获悉。 (三)存货模式 计算公式: 现金管理相关总成本=持有机会成本+转换成本 其中: 持有机会成本=平均现金余额×机会成本率 转换成本=每次固定性转换成本×转换次数 转换成本=每次固定性转换成本×转换次数 根据存货模式的假设(1),当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在均匀消耗的前提下从C下降到零时,可以通过证券变现取得新的现金持有量C。根据假设(4)每次证券转化成本为已知的固定费用F ,假设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总需要量为T,则这一时期证券的变现次数为T/C,故 转换成本=T/C×F (四)随机模式 (一)周期模式 (二)成本分析模式 (三)存货模式 以上确定现金存量的方法都是基于现金收支比较均衡且数额可以预测的前提下。但实际上现实工作中,企业的现金收支的随意性是比较强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随机模式对现金加强管理。 随机模式——指企业确定一个控制现金资产存量的区域,当现金存量下降到控制区域的下限时,出售有价证券,增加现金存量;当现金存量上升到控制区域的上限时,购买有价证券,稀释现金存量。现金存量在控制区域内,企业无需买卖有价证券 11.3.1 应收账款成本 (一)机会成本——是指因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而丧失的其他收入。 (二)管理成本——是指对应收账款进行日常管理而耗费的开支。 (三)坏账成本——是指因应收账款未收回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11.3.2 信用管理政策(★) 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信用政策,改变应收账款数量和质量状况来控制应收账款的增减数量。 企业的信用管理政策四要素: (一)信用标准 (二)信用期间 (三)收款政策 (四)现金折扣 (一)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指企业给与客户信用时,对客户所要求的起码条件,主要是指客户满足最低支付能力的财力状况。 (一)信用标准 企业在确定客户信用标准前,首先必须评定客户的信用品质。在评定信用品质时,一般针对下列五个因素来调查客户的信用情况,这五个因素也称为五C系统 (1)品质(Character)——客户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 。 (2)能力(Capacity)——客户的偿债能力。 (3)资本(Capital)——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 (4)抵押品(Collateral)——客户拒付时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 (5)条件(Condition)——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 (二)信用期间 信用期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