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CONA数字电导率仪说明书.doc

发布:2017-04-07约2.7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原理 电导率是以数字表示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水的电导率与其所含无机酸、碱盐的量有一定的关系,当它们的浓度较低时,电导率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因此,该指标常用于推测水中离子的总浓度或含盐量。 电导(G)是电阻(R)的倒数。因此当两个电极(通常为铂电极或铂黑电极)插入溶液中,可以测出两电极间的电阻R。根据欧姆定律,温度一定时,这个电阻值与电极间距L(cm)正比,与电极的截面积A(cm2)反比,即 R =× 其中为电阻率,是长1cm,截面积为1cm2导体的电阻,其大小决定于物质的本性。 据上式,导体的电导(G)可表示成下式: G ==×=K× 其中,K=1/称为电导率,=/A称为电极常数 电解质溶液电导率指相距1cm的两平行电极间充以1cm3溶液时所具有的电导。由上式可见,当已知电极常数(),并测出溶液电阻(R)或电导(G)时,即可求出电导率。 CON-2A电导率仪的特点 CON-2A型电导率仪是实验室测量水溶液电导率必备的仪器,它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污水处理环境监测矿业冶炼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等。仪器的特点如下: 仪器具有电极常数及温度补偿功能。 仪器采用高性能集成电路组成的性能稳定的正弦波发生器,因此读数稳定,漂移小。 仪器采用了相敏检波器,抑制了由电极引线分布电容对测量的影响,因而本仪器无需电容补偿,并且使低电导率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仪器的结构 电极常数调节旋钮:对不同电极进行常数调节。 温度旋钮:对被测溶液进行温度补偿。 量程开关旋钮:校准/量程选择开关,分校准、2 0μs、200 μs、2000 μs和20ms四个档 校准调节旋钮:校准量程满度。 图一 前面板示意图 后面板结构 图二 后面板示意图 ①电极插座 ②接地端子 ③电源插座 ④电源开关 技术性能 测量范围:仪器测量范围为0~2×105(μs/cm),共分四个量程。 量程 溶液电导率 建议使用电极的电极常数 被测溶液实际电导率 1 0~20.00 μs/cm 0.01、0.1、1 显示值×电极常数 2 0~200.00μs/cm 1 显示值×1 3 0~2000.00μs/cm 1 显示值×1 4 0~10 ms/cm 1、10 显示值×电极常数 其中在测量电导率小于2μs/cm的纯水时可采用常数0.01、0.1的电导电极;而在测量电导率大于20 ms/cm的溶液时,可采用常数为10的电导电极。当选用常数为10的电导电极时,测量范围扩展为2×105μs/cm 。 精密度:± 2.0% (F.S) 温度补偿范围:10℃~40℃ 外形尺寸:206mm×180mm×72mm 重量:1.5kg 正常使用条件: ⑴ 环境温度: 5~40℃ ⑵ 相对湿度: ≤85% ⑶ 供电电源: AC(220±22)V;(50±1)Hz ⑷ 无显著的振动及电磁干扰 电极常数的测定 试剂: ⑴ 纯水:将蒸馏水通过离子交换柱,电导率小于1μs/cm。 ⑵ 0.0100mol/L标准氯化钾溶液:称取0.7456g于105℃干燥2h并冷却的氯化钾,溶于纯水中,于25℃下定容至1000mL。此溶液在25℃时电导率为1413μs/cm。 测定方法 ⑴ 方法一 于25℃恒温水浴上测定0.0100 mol/L标准氯化钾溶液的电导G (常数调节器置于1.00处时的电导率值)。 根据 G =K/ ,因为25℃时0.0100 mol/L标准氯化钾溶液K=1413μs/cm,则电极常数=1413/。 ⑵ 方法二 由于方法一中需配制0.0100 mol/L标准氯化钾溶液,做起来比较麻烦。如有一支已知电极常数的电极,则电极常数的测定更为简便。 用已知电极常数的电极和未知电极常数的电极,分别测得同一介质溶液电导和(注意:测电导G1和G2时电导率仪的电极常数应校正到1.00处)。由于同一溶液的电导率K值不变,因此: × =× 则 =× 仪器的使用 按通电源,接上电极。 将“量程”开关置于“校准”位置上,“温度”旋钮置于25℃位置,电极常数置于“1.0”处,开机预热10~30min。调节“校准调节器”,使仪器读数在199.9μs/cm处。 电极用蒸馏水清洗后,用被测溶液清洗两次以上,置于被测溶液中。调节“温度”旋钮于被测溶液温度处。注:若置于25℃位置,这是仪器的基准温度(无温度补偿方式)。 调节“常数”旋钮于所使用的电极的常数一致的位置上。 ⑴ 若使用常数为0.01的电极,将常数旋钮置于1.0处,测定的结果为显示值×0.01。 ⑵ 若使用常数为0.1的电极,则将常数旋钮置于1.0处,测定的结果为显示值×0.1。 ⑶ 若使用常数为0.98(或1.02)的电极,则将常数旋钮置于0.98(或1.02)处,测定的结果等于显示值。 ⑷ 若使用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