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工艺技术.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概述
模铸
过程:把钢水浇铸在由生铁制造的若干个钢锭模内
本质
• 钢水的热量传递给钢锭模
• 钢由液态(钢水)固态(钢锭)
产品:钢锭
方法:
上铸法
下铸法
1
连铸
连铸是使钢水连续的通
过连铸机变成固态钢坯
(连铸坯),发生连续
凝固。
主要设备包括钢包、
中间包、结晶器、结
晶器振动装置、二次
冷却和铸坯导向装置、
拉坯矫直装置、切割
装置、出坯装置等
连铸的设想最早由英国
的发明家Bessemer提
出(1857年)
2
5.1.4 连铸机主要设备
3
固定结晶器:美国亚瑟(B.Atha)(1866年)和德
国土木工程师达勒恩(R.M.Daelen)(1877年)最
早提出以水冷、底部敞口固定结晶器为特征的常规连
铸概念。前者采用一个底部敞开、垂直固定的厚壁铁
结晶器并与中间包相连,施行间歇式拉坯;后者采用
固定式水冷薄壁铜结晶器、施行连续拉坯、二次冷却,
并带飞剪切割、引锭杆垂直存放装置。
振动结晶器 :1913年,瑞典人皮尔逊提出结晶器以可
变的频率和振幅做往复振动的想法。 1933年德国人
容汉斯(S.Junghans)真正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
4
1930年,铜和铝的连续铸造开始应用于生产。
钢的连铸要困难的多。钢的熔化温度高,导热性差,
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足够厚的外壳,外壳很容易拉
断。
1947年美国的工程师和投资人I.Rossi开发出
Junghans- Rossi连铸机,用来铸钢,获得成功。
5
从此,连铸技术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程:
40年代的试验开发。
50年代开始步入工业生产。
60年代弧形铸机的出现。
70年代由能源危机推动的大发展,新日铁大分钢厂实
现全连铸,推动了连铸技术的发展。
80年代日趋成熟的技术
90年代面临新的变革
凝固理论的研究,使连铸工艺科学化
6
连铸的优点(与模铸比较)
提高金属的收得率
7~12%。
建设费用降低30%左
右。
有助于实现钢铁生产的
紧凑化和连续化。
改善作业环境。
节约能源及原材料消耗,
降低人工费用.
7
连铸机的机型及其特点
按外形可分为:
立式连铸机、立弯式连铸机、弧形连铸机、椭圆形连铸
机、水平式连铸机等;
连铸机的机型及其特点
按铸坯断面形状又可分为:
方坯连铸机、圆坯连铸机、板坯连铸机、异型连铸机、方/板
坯兼用型连铸机等.
机型 最大断面 最小断面 经常浇注断面
mm ×mm mm ×mm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