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医学免疫学习题0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学免疫学复习题解
PAGE
PAGE 1
一、名词解释
免疫应答:机体接受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活化、增值、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初次免疫应答:机体初次接受适量抗原,一定潜伏期后才能在血清中出现抗体,该种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以IgM分子为主,低亲和性
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后的抗体下降期,用相同抗原进行再次免疫则抗体产生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抗体含量高,维持时间久以IgG分子为主高亲和力。
细胞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发挥清除和破坏抗原性物质的效应
体液免疫应答:成熟B细胞遇特异性抗原,活化增值并分化为浆细胞,通过产生和分泌抗体发挥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1抗原(antigen,Ag)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包括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T细胞)的特性。
抗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T细胞) 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过去又称为反应原性。
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指那些只需要极低浓度就可激活 大量 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物质。多为细菌外毒素及逆转录病毒蛋白。
佐剂(adjuvant)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后同时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Fab段:即抗原结合片段,尤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Fc段: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 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Ig与效应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2.半抗原(hapten)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即:只具有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应答产物的物质。如:多为一些小分子单糖、类脂和青霉素等。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3.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AD)、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启动免疫应答,又称为 表位(epitope)。 其化学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了该抗原的特异性和免疫原性的强弱。
构象决定基(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指在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一般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是BCR及抗体特异识别的单位。
顺序决定基(sequential determinant) 指一段连续的氨基酸片段形成的决定基,又称为 线性决定基(linear determinant),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主要是TCR特异识别的单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线性决定基也可以被B细胞识别。
T细胞表位:只能被TCR识别的表位。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由一段线性的氨基酸序列组成,抗原必须经过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并与MHC分子结合后,才能被TCR所识别。
B细胞表位:只能被BCR或抗体识别的表位。一般位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的构象决定基或线性决定基,无需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也无需与MHC分子结合就能被识别。
4.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先天性、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天然免疫 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没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5.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点:一般而言,出生后获得;作用有明显针对性。发挥作用较晚,但有记忆性;在同种不同个体有明显差异。
6.抗体(antibody,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又称γ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7.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8.超变区(HVR)又称HVR或互补决定区(CDR) 在VL、VH中某些局部区域氨基酸组成和序列更易变化,这些区域称之。意义:Ig结合Ag的具体部位,更代表Ig特异性。
9.独特型(idiotype,Id)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