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静脉血栓预防管理1.ppt

发布:2018-12-18约1.22万字共6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物理预防方法禁忌症 充血性心衰 肺水肿 下肢严重水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症 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 下肢局部情况异常 血管病变 下肢严重畸形 药物预防 通过抑制Xa和Ⅱa而抑制血栓形成 ,可用于治疗及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低分子肝素 抗凝 抗凝 抗凝、溶栓 利伐沙班 中药预防 一种新型的口服的直接Xa因子抑制剂与传统抗凝药相比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价格比较昂贵。 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特性, 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每日皮下注射一次即可,用药过程无需监测, 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药物 口服、一片/日,无需监测,它的出现使得抗凝变得简便、安全、有效 利伐沙班优点 低分子肝素优点 DVT--非手术治疗及护理 一、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1.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 2.患急性深静脉血栓病人,需卧床休息1~2周 3.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腘窝处避免受压 4.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 5.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DVT--非手术治疗及护理 二、患肢观察: 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的温度、颜色、患肢张力、肿胀的程度和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变化。 大腿距髌骨上缘15cm,小腿距髌骨下缘10cm并做标记,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变化大于1cm有诊断意义 。 三、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 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DVT--非手术治疗及护理 DVT--非手术治疗及护理 关注肺栓塞征象(PE) 呼吸困难 胸痛 咳嗽、咯血 低血压/休克或心脏骤停 心悸,心动过速 晕厥 高危期:血栓形成1~2周内 * 导管相关血栓(CRT) 是指导管外壁或导管内壁血凝块的形成。是血管内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血管内置管常见于中心静脉导管(CVC)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及血管介入手术用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高达27~67%。在有症状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栓中,15~36%可发生PE,与DVT导致PE的比例基本一致 经济舱综合征(ECS) 是指由于长时间空中飞行,静坐在狭窄而活动受限的空间内,双下肢静脉回流减慢、血流淤滞,从而发生DVT和(或)PTE,又称为机舱性血栓形成。 长时间坐车(火车、汽车、马车等)旅行也可以引起DVT和/或PTE,所以广义的ECS又称为旅行者血栓形成 。 血栓后综合征(PTS) 是DVT潜在的远期并发症,能导致下肢静脉溃疡甚至是截肢。 血栓后综合征(PTS)可表现为: 水肿、疼痛、硬化、皮下组织功能受损。 约有1/3的患者在初次DVT发生后的5年内 发生PTS. 2、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 血栓形成三要素--Virchow 三联症 血流缓慢 血管壁损伤 高凝状态 Virchow 三联症: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 高危因素 髋部腿部骨折 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 大型普外科手术 严重创伤 脊柱损伤 中危因素 关节镜手术 中央静脉 化疗 充血性心衰及呼衰 荷尔蒙替代疗法 恶性肿瘤 口服避孕 瘫痪中风 怀孕产后 静脉血栓病史 血栓形成倾向 低危因素 卧床3天 长期坐姿 年龄增长 腹腔镜手术 怀孕产前 静脉曲张 VTE的危险因素 流 行 病 学 美国每年约50~60万人患有肺栓塞,其中住院患者为30万例,其中5万人死于PE, 诊断为PE的病人50%以上死于1年内;病死率达10%; 幸存下来的病人中,1%发展为肺动脉高压; PE在美国是第三位常见的死亡原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及脑卒中 发生PE若不及时抢救,大部分患者在30min内死亡; 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降低VTE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3、静脉血栓相关指南及 评估量表 《中国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治疗的专家共识》 《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 《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国专家建议(2015版)》 《中国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治疗专家指南(2015版)》 外科手术患者VTE患病率与危险分层 患者类型 VTE患病率(%) 普通手术 19(17-21) 腹/盆腔肿瘤手术 29(25-33) 全髋关节置换 51(47-55) 全膝置换 61(52-70) 髋部骨折手术 48(43-53) 神经外科手术 24(20-28) 复合外伤患者 53(49-57) 外科住院病人VTE危险分层 *危险因素:VTE病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