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移动互联网在高校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pdf

发布:2024-12-05约3.6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移动互联网在高校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自主学习是与传统学习方法(被动接受的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学

习方式。以学生作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自己做主,不受别人(包括老师)支配,不受外界干

扰通过读、听、讲、观察、研究、动手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移动互联网正是适合这种学习模式的

快捷方便的途径,因此可研究引用互联网在高校自主学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移动互联;自主学习;研究效果

1移动互联网在自主学习中应用的现状述评

1.1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显示手机网民规

模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755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

90.1%提升至95.1%;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体的47.1%,较2016年6月

增长1932万。在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6年12月,10-39

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10-19岁、

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0.2%、23.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校的大学学生正是移动互联

网使用的主力军,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1.2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

教学方法,应该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超越时空的学习的

教学模式。特别是对高校的学生来说,让学习过程充满兴趣,让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至关重

要。文献显示,近年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基于移动网的课程建设,如“网易公开课”中很早

就引进了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外高校的MOOC课程,随后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大学也开发了MOOC课程,许多高校还发开发“微

课”等资源,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自主学习。

但是,这些课程资源因为难度等原因并不完全适合全部高校的学生心智的特点,因为课程进

度等原因不能很好地与专业课程实现O2O的有机结合。所以,需要通过引进、开发等形式建

构具有自己高校特色的移动互联课程资源,更加适合本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和重点难点、遇到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的基本思路

2.1研究的主要目标

以本校专业课程教学为例,深入探索和研究移动互联网在高校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让移

动互联网参与到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丰富教学手段,实现教育

教学的智能化、人性化。

2.2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移动互联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以及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

(2)以本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

自主学习的方法,提供自主学习对应本校特征的学习资料,开发《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

《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网络课程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3)研究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课程的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后的考核策略;

(4)探索教師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策略;

(5)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学习效果评价的方法,因为是自主学习,因此效果评价有一定的

难度;

(6)深入研究利用移动互联网来提高学生应用技术技能的策略和方法。

2.3研究的重点难点

研究重点:

自主研发一些适用于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特点的移动互联课程;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包括课堂自主学习模式和课外自主学习模式;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自主学习管理机制:包括学习过程的监管和学习质量的评价;

研究难点: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自主学习过程的管理;

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高校学生的应用技术技能的方法。

2.4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利用移动互联进行自主学习时,学生的学习状态难以控制;

(2)利用移动互联学习以后,学生是否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3)利用移动互联进行学习时,是否有足够的数据流量或者wifi资源;

(4)将移动互联网自主学习引进到高校中,是否适合高校学生使用;

2.5基本思路和方法

基本思路:引进、开发适合高校学生心智特点的移动互联网资源;通过手机终端进行自主学

习研究;分析总结基于移动互联的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访谈、问卷等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