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由梁启超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焦虑与彷徨.doc

发布:2022-11-20约1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由梁启超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焦虑与彷徨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由梁启超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焦虑与彷徨 1 一、由改制到新民 2 二、由激进到保守 3 三、焦虑与彷徨 4 文2: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红学观研究 5 一、近代时期《红楼梦》在文坛上的地位 5 (一)王希廉 8 (二)张新之 9 (三)姚燮 10 (四)陈其泰 11 参考文摘引言: 11 原创性声明(模板) 12 文章致谢(模板) 12 正文 由梁启超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焦虑与彷徨 文1:由梁启超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焦虑与彷徨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不得不面对两大历史任务:自立与自强。若欲自立,必先自强。然而,何以自强?这个问题本来复杂,可在中国近代以洋务派为代表的第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看来,答案却颇为简单:强军(强军必须购置军械,而军械必耗大量钱财,于是又须“求富”)。在他们看来,列强环伺于我,不过仗其船坚炮利;若我亦铁甲钢拳,列强于我何加焉?于是,在洋务健将们的带领下,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强运动,历漫漫三十余载,最终建成了一支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二的强大海军。不想,甲午一役,竟一败涂地!若是败于西方列强,尚还可忍;不料竟然战败于“弹丸”之日本――这个当年亦步亦趋惟中国马首是瞻的小小学生。此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方才幡然醒悟,自强不惟是练兵。 一、由改制到新民 强弱固然在有无枪炮,然而尤其在拿枪炮的人。自十六世纪以来,民族主义激荡磅礴于欧洲;及至十九世纪末,更进而为民族帝国主义,席卷整个世界。民族振兴,自不待言,然而,其道何由?在梁启超看来,自强之本“在育人才”。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的一切改革方案,全由此总纲衍出。关于学校,梁启超尤其重视:“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本于学校”;并且“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为学校制定总纲三,分科目十八。然而,兴学校,养人才,非自梁启超始。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便已开设诸多洋务学堂,并向海外派遣大量留学生。于此,梁启超有颇多感慨与无奈:“中国所谓洋务学生者……生徒之学之,将效用也,学而不见用,则其学之之意何在也?此真吾之所不能解也!”有才而不用,其因若何?在科举,在官制。于此,梁启超如是论道:“吾国读书之现象,最奇者有二:一曰无所谓卒业不卒业也;二曰藉令卒业矣,而不知其所作何用也。”读书无用,皆因所读之书无用;而无用之书却引得天下学子趋之若鹜,其过全在科举。然而,科举本身并无过错(梁启超认为“科举,法之最善者也”),所错者在科举之内容。科举当废教条呆滞之八股,改设经世致用之学。如此,科举方能与学校合。若欲变科举,首先须要革官制。自秦以来处专制政体之下二千余年。专制政体的特点是,对上负责,而非对下负责,因为权力来自上级。旧官僚的权力本质上来自皇权,所以他们最终只会对皇权负责,即便是“新人才”,处于这样的体制中,也必然难逃这样的命运。所以体制必变,而其根本,自然在权力的核心:皇权。另外在专制体制中,人民处于最下最无权之地位,所以只能作俎上鱼肉,任人宰割。因此,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君主专制,首须打倒。“今夫压力之重,必自专任君权始矣;动力之生,必自参用民权始矣! 二、由激进到保守 戊戌变法仅维持百日,便黯然收场,其于梁启超有极大之触动。自此,梁启超由激进转为保守(绝非守旧),再不轻言改革,遑论革命。革命内含两义,一为破坏,一为建设。在梁启超看来,中国若行革命,除破坏外,必无建设。其理由在于,“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其在此等之国,破此权衡也最易。既破之后,而欲人民以自力调和平复之,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梁启超据此还对中国革命之进程做出了一翻预测。由于专制政体之特性,中国革命必自下层始。其一旦得势,必率先破坏一切旧制,而此种举措,往往不利于上流,于是争端复起。革命者欲保其政权,必日趋极端,遂自取灭亡。民主专制不同于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君主专制政体下,政府于国民无责任,惟对君主有责任;君主立宪政体下,君主无责任,而政府议院于国民代负责任;而在民主专制政体下,惟元首于国民有责任,而此责任又不过是法理意义上的一纸空文罢了。元首假军队之力而揽一切国权,所谓议院国会不过粉饰之门面而已。梁启超于中国革命的预测(于1903年5月作出),大体上基于古代罗马、近代法兰西及南美革命,其中虽有些许臆想,然而确与其后中国革命进程吻合无疑,比如辛亥革命之失败、袁世凯之复辟以及国民政府之军政与训政等等。梁启超反对革命,其理由除“因于革命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危”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于中国行革命,必致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