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监测总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名词解释
遥感技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主动遥感:传感器从遥感平台主动发射出能源,然后接收目标物反射或辐射回来的电磁波,这种遥感方式称为主动遥感。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接收目标地物反射及辐射外部能源的电磁波,这种遥感方式称为被动遥感。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而通过率较高的波。
传感器:获取地面目标电磁辐射信息的装置。
空间分辨率: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目视判读标志:遥感影像上用来分析、判断景观地物的影像特征。
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所能记录的电磁波谱中某一特定的波长范围值,波长范围值越宽,光谱分辨率越低。
高光谱遥感: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产生光谱连续的图像数据即每个像元均可获得连续的光谱数据。
光学图像:探测范围内,电磁波辐射能量的分布图,一副连续变化的波段。
数字图像:能在计算机里存储、运算、显示和输出的图像。
地物反射光谱:研究地面物体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填 空
遥感的分类:①按遥感平台: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 ②按传感器工作原理: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 ③按电磁波工作波段:紫外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可见光遥感。
对太阳光吸收大的成分:水蒸气、CO2、O2(03)。
大气散射类型: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0.3~1.3um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近中红外波段、中红外波段、远红外波段、微波波段。
自然界物体的反射状况:镜面反射 漫反射 实际物体反射。
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温度分辨率。
光电成像类型的传感器是将收集到的电磁波能量通过仪器内的光敏或热敏元件转变成电能后再记录下来,优点有:一 扩大了探测的波段范围;二 便于数据的存储与传输。
立体观察到的立体与实物的相似称为正立体效应;立体远近与实际景观相反称为反立体效应。
遥感卫星的姿态:三轴倾斜、振动。
遥感卫星的轨道类型: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
气象卫星轨道:低轨、高轨。
遥感图像计算机处理的主要内容:图像校正、增强处理、图像变换、计算机信息提取。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像元坐标变换、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
空间域增强处理方法:反差增强、领域法增强、图像运算。
解释标志分为:直接解释标志、间接解释标志。
直接解释标志包括:色调、阴影、形状、大小、位置、布局、纹理或质地。
目视判读的方法:遥感资料准备、影响增强处理、判读分析。
判 断
1. 实际物体都可看作辐射源,若物体吸收本领越大,即吸收系数dλ越接近1,它的反射本领越大
2. 太阳辐射的光谱是连续光谱,且辐射性与绝对黑体辐射特性近似
3. 遥感探测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线稳定辐射
4. 太阳电磁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部分,从紫外可见光到近红外区段,地球自身发出的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部分,即热红外区段
5.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植被的光谱规律性非常明显,岩石没有明显规律性,土壤表面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有机质、含水量越高,反射率降低,水体反射蓝绿光,其他波段吸收强
6. 摄影类型传感器特点:电物镜收集电磁波,并在胶片上记录下来,工作波段主要在可见光波段
7. 雷达图像亮斑的产生:信号从地面返回,传感器接收点的信号强于周围元点的信号,降低分辨率的方法可减少光斑效应
8. 物体的复介电常数越高,对雷达波束的反射作用越强,穿透作用越小,地物目标含水量低,对微波的反射率高
9. 坐标交换纠正时,首先要确定原始图像和纠正后图像之间的坐标变换关系
10. 数字图像几何校正过程中,由于校正前后图像的分辨率可能变换,像元点位置相对变化等原因,不能简单地用原图像像元灰度值代替输出图像像元灰度值
11. 亮度系数受到地物的类别、温度、粗糙度和颜色四个因素的制约
问 题:
航空相片立体观察的条件是什么?⑴在两个不同位置对同一景物摄取的立体像对;⑵两只眼睛必须分别观察像对的一张像片;⑶两张像片上相同景物的连线与眼基线大致平行;⑷两张像片的比例尺只差≤15%
简述遥感图像几何畸变产生的主要原因⑴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⑵地形起伏的影响;⑶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⑷大气折光的影响;⑸地球自转的影响
3 不同类型生态监测的内容
⑴干扰性生态监测
干扰性生态监测是指对人类特定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生态干扰监测,如砍伐森林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水文过程和物质迁移规律的改变;草地过牧引起的草地退化、生产力降低;湿地开发引起的生态型的改变及生活污染的排放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
⑵污染性生态监测
污染性生态监测主要是指对农药及一些重金属污染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