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1 说明文之说明文语言(知识梳理 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专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专题说明文之说明文语言(解析版)61
专题
说明文之说明文语言(解析版)
61
题型解读
题型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应能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并能欣赏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同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敏感度,能够理解和分析说明文语言的表达效果。
《考纲》中对说明文语言的规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语言准确性分析
要求学生能够指出文中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例如:“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句中的“左右”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因为它表明修建时间并非确切的公元605年,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
2.语言生动性分析
考查学生能否判断出文中使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并阐述其效果。
比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里将桥洞比作虹,语言生动形象,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桥洞的形状。
3.词语替换或删除分析
给定文中的某个词语,询问能否被替换为其他词语,或者能否删除,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句中的“几乎”能否删除?学生需要分析“几乎”一词在限制范围、体现准确性方面的作用,从而得出不能删除的结论。
4.语言风格赏析
让学生分析整篇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是平实还是生动,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说明。
像《苏州园林》,语言生动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中国石拱桥》语言相对平实,准确地介绍了石拱桥的相关知识。
5.语言表达效果综合评价
要求学生对一段说明文的语言表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准确性、生动性、简洁性等方面。
总之,说明文语言题型的考点旨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细致观察、深入理解和准确评价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领略说明文语言的独特魅力和科学价值。
考点点拨
考点点拨
一、提问方式
1、文中划线处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2、文中划线句子处**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3、文中划线句子处**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
4、请从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二、语言的准确性题型分类与解题思路
1、加点字词A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1)释词(解释词语意思)、定性(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表修饰限定)
(2)带词释句(带词解释句子,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
(1)表态:不能替换;
(2)释词(解释原词语意思)、定性(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表修饰限定)
(3)带词释句(带词解释句子,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释新词(解释所换词语意思),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解题思路】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释词(解释原词语意思)、定性(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表修饰限定)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备注:若题型1与题型3中删除后,句意不改变,则从“该词突出强调了……”切入分析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说明原因。
【解题思路】
找有修饰限制词的句子——按照题型1作答;
(2)找使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句子,——按照说明方法题作答。
5、指代——“这些条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