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文具》(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docx
《买文具》(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买文具》(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买文具》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数学核心素养:
1.数感:通过实际购物情境,增强学生对数字和数量的敏感度,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量感:通过货币单位和计算,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3.计算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逻辑推理:在解决“买文具”的问题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加减法运算和货币单位等知识,为学习《买文具》这节课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对日常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有较强的兴趣,喜欢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数学。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擅长通过视觉学习,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动手实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买文具》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对货币单位和计算方法的不熟悉,导致在实际购物情境中无法正确计算价格;
-在选择商品时,对价格比较和性价比的认识不足,难以做出合理的选择;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缺乏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能力,难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软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白板教学系统
-课程平台:班级网络学习平台、在线教育资源网站
-信息化资源:购物情境教学视频、货币单位转换表格、购物清单模板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文具、钱币)、计算器、购物袋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买文具》预习资料,如PPT展示文具种类和价格,明确预习目标是认识货币单位、计算总价和找零。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如何用最少的钱买齐所需文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购物策略。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问题,确保学生预习到位。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文具种类和价格信息,初步了解购物情境。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记录自己的初步想法。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教师进行预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建立对购物情境的数学模型。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模拟购物场景的视频,引出《买文具》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货币单位、加法和减法在购物中的应用,结合实际例子说明。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模拟购物”游戏,让学生分组合作,用有限的货币购买指定文具。
解答疑问: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及时解答,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理解购物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模拟购物”中运用所学知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同伴讨论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购物情境中的数学概念。
活动教学法: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家庭购物清单”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实际购物。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购物相关的数学书籍和网站,鼓励学生课外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收集学生的作业,给予个别指导和整体评价。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家庭购物清单,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购物。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一步探索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购物经历,总结数学知识的应用,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货币单位的应用,以及如何在购物情境中进行加减法计算。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活动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