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物副作用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急诊时常见的精神药物副作用
急性肌张力障碍
为抗精神病药常见的副作用,属严重锥体外系反应之一。含氟类抗精神病药、哌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常见。常发生于治疗初期。男性青少年易发。
临床表现:
表现为个别肌群的持续性痉挛。呈急性发作,意识无障碍。
动眼危象 表现双眼向上凝视。
痉挛性斜颈 表现头颈扭向一边,角弓反张,张口等。
扭转性痉挛 表现头、颈躯干、四肢扭转及痉挛等。
成组肌群痉挛 不同肌群有不同表现,如吐舌或缩舌不能,咬肌痉挛、下颌脱臼、面肌痉挛、咽部肌肉痉挛等,从而造成咀嚼困难、吞咽困难、构音困难等。
上述表现也可混合存在,同时伴有焦虑、烦躁、恐惧,以及瞳孔散大、心率增快和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可有暗示性增高,在暗示或自我暗示下发作或缓解。
诊断: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典型的表现。
排除癔症及破伤风、癫痫、脑膜炎或脑炎等。
处理:
立即肌注东莨菪硷0.3-0.5mg或苯甲托品2mg,症状于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缓解。
加服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盐酸苯海索)2-4mg。2-3次/d。以防以后再发作。
可用50%葡萄糖80ml+VC1g IV
若上述处理后仍有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应考虑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或选用锥体外系反应较小的药物。
有重症肌无力或青光眼者,禁用抗胆碱能药,改用抗组胺药物二乙氨苯嗪250mg,肌注或口服苯海拉明、异丙嗪25-50mg 2-3次/d。
二.静坐不能
常见严重锥体外系反应。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于治疗早期第2-3周。其表现:烦躁不安,焦虑异常,坐卧不宁,来回走动或原地踏步,无法控制自己躯体的活动,病人主观感到受一种内部力量的驱使,伴有心慌甚至有不能承受而自杀的念头或行动。可伴有不能入睡或睡眠减少。
处理:1.与处理急性肌张力障碍的方法相同。
2.减药或停药。
3.可试用佳乐定、普萘洛尔、多虑平或抗组胺药。
三.震颤麻痹综合征(药源性巴金森综合征)
是抗精神药物尤其是哌嗪类和丁酰苯类常见反应,含氟类易发生。女性和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多在服药两周后出现。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临床表现:
运动不能或动作迟缓:步态拖拉,步小而前倾,双手摆动幅度小或似推小车状。
震颤双手和下肢于静止时出现明显而有节奏的震颤,口周上下唇震颤(称为兔唇综合征)。
模具样面容或称假面具面容:表情呆板,肌张力增高。
植物神经症状:流涎、多汗、皮脂溢出等。病人多有不适感、严重时伴抑郁情绪和静坐不能。
处理:与静坐不能的处理相同。
四.迟发性运动障碍(迟发性多动症、持续性运动障碍)
一种特殊而持久的锥体外系反应。此反应较严重,处理较困难。主要见于长期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偶见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抗震颤麻醉药、抗癫痫药和抗组胺药的患者。
临床表现:
以咀嚼、吸吮肌的运动、面肌和舞蹈样运动为特征。
特点:为不自主、有节律的刻板式运动,
表现:为吸吮、鼓腮、舔舌、咀嚼、歪颈、严重时构音不清及影响进食。
也表现为:躯干、肢体舞蹈样动作,不自主摆动、手足徐动或四肢躯干的扭转性运动等。
上述不自主运动在情绪紧张或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处理:
减药或停药 若需继续治疗可换用氯氮平等锥体外系副作用小的药物。
停用一切抗胆碱能药物。
可试用泰必利、异丙嗪、丙戊酸钠、碳酸锂、普萘洛尔、佳乐定等,但效果不肯定。
五.恶性综合征
一种少见但较为严重的副作用,死亡率较高.多发生于治疗开始的1周之内,但治疗的任何阶段也可发生,任何一种抗精神病药物都可引起,氟哌啶醇引起者最常见.脑器质性损害易发生.
临床表现:
临床特征:持续性高热、肌肉僵直、震颤和吞咽困难、意识障碍、表情淡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心血管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排尿困难、血压升高等。若未及时正确处理,可迅速发生心力衰竭或虚脱、死亡。实验室可查见白细胞增高,肌酸磷酸激酶升高.
处理:
立即停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
支持和对症疗法 降温退热、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可用中药安宫牛黄丸1粒/日,连用2-3日。
试用硝苯呋海因(又名丹曲林钠)0.8-2.5mg/(kg.d),或每小时静脉滴注60mg。也可试用溴隐亭7.5-60mg/8h,静脉给药。也可试用毒扁豆碱1mg静脉缓推,1h后可重复1次.还可试用苯二氮卓类或抗胆碱能药.
六.其他
排尿困难
抗胆碱能作用强的药物,尤其三环类丙米嗪、阿米替林剂量增加过快,可引起排尿困难。男性较女性多见。
发生机制:抗胆碱能药物抑制了膀胱括约肌舒张、使膀胱括约肌的收缩相对增强所致.
处理:
减药。
新斯的明0.5-1mg或毒扁豆碱2mg肌注,可暂时解决病人的排尿困难.
麻痹性肠梗阻
较强的抗胆碱能作用抑制肠壁平滑肌的收缩而产生。抗精神病药、三环抑郁药和抗胆碱能药均可引起。
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