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docx
PAGE
1-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
第一章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分析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社会心理、技术环境、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首先,网络匿名性是人肉搜索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成因之一。在匿名环境下,个体更容易释放真实情感,参与极端言论和攻击行为,导致舆论情绪迅速升温。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民的道德约束,使得网络空间中的极端言论和负面情绪得以迅速扩散。
其次,网络信息的传播机制也是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平台的信息流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个体在接收信息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与自身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内容。这种信息筛选机制加剧了群体内部意见的一致性,同时也强化了群体之间的对立情绪。
最后,社会心理因素在群体极化现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群体中,个体往往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容易受到群体意见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此外,群体极化现象还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归属感有关。在网络空间,个体通过参与人肉搜索等活动,寻求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从而在群体内部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进一步加剧了极化现象的严重性。综上所述,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1人肉搜索的兴起与群体极化的关联
(1)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集体行为,自21世纪初在我国兴起以来,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中,约有60%与人肉搜索有关。这一现象表明,人肉搜索的兴起与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以2013年的“表哥事件”为例,该事件通过人肉搜索迅速传播,引发网民对公务员腐败现象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导致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加剧。
(2)人肉搜索的匿名性特征为人肉搜索群体极化现象提供了土壤。在匿名环境下,网民更容易发表极端言论,甚至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约40%的网民参与过人肉搜索。这一数据表明,人肉搜索已经成为网民普遍参与的网络行为,而匿名性使得网络空间中的极端情绪得以迅速蔓延。例如,在2016年的“蓝鲸事件”中,部分网民在匿名状态下发表极端言论,引发了对自杀行为的关注和讨论。
(3)人肉搜索往往以揭露真相为目的,但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一方面,人肉搜索的参与者往往对被搜索对象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攻击性,这使得搜索过程中充满了情绪化和偏见。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发酵速度极快,一旦形成对某一事件的共识,便可能引发群体极化。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4年“复旦投毒案”中,部分网民通过人肉搜索揭露了犯罪嫌疑人,但在搜索过程中,也出现了针对受害人的网络暴力行为。这一案例表明,人肉搜索在追求真相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加剧。
1.2网络匿名性对群体极化的影响
(1)网络匿名性为人肉搜索提供了便利,使得网民在参与这一活动时,不必担心个人隐私和身份暴露。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约70%的网民表示在网络上发表过言论时,会选择匿名。这种匿名性使得网民在表达观点时更加大胆和直接,从而加剧了网络舆论的极化现象。例如,在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中,网民通过人肉搜索揭露了郭美美涉嫌诈骗的线索,但同时也出现了针对她的网络暴力行为。
(2)网络匿名性降低了网民的道德约束,使得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更加极端。研究表明,在匿名状态下,个体更容易做出攻击性、歧视性和仇恨性的言论。据《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匿名环境下,人们发表负面言论的概率增加了47%。例如,在2014年的“昆明火车站暴力事件”发生后,部分网民在网络上发表针对少数民族的仇恨言论,这些言论在匿名性的掩护下迅速传播,加剧了社会矛盾。
(3)网络匿名性使得群体极化现象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扩散。在匿名环境下,网民更容易受到情绪感染,形成对某一事件的集体情绪。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网民在网络上表达情绪的频率比2016年增长了30%。这种情绪的快速传播,使得群体极化现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例如,在2018年的“疫苗事件”中,网民通过人肉搜索揭露了疫苗安全问题,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监管的质疑,这一事件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广泛的群体极化现象。
1.3网络信息的传播机制与群体极化
(1)网络信息的传播机制在群体极化现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呈现出高度的去中心化特征。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2019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1.2%,网络用户规模超过8.54亿。这种庞大的用户基础和高速的信息传播速度,为群体极化现象提供了温床。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