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端午的鸭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法帕中学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 教学设计 学科长:杨露生 审核意见: 签名时间: 备课组长:叶春梅 编写组成员:革安维、赵虹、和丽芳、李祖翠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节 课题:17. 端午的鸭蛋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教学内容:本文通过记叙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各种风俗,尤其是对其中最具特色的端午节鸭蛋的记述,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体味出故乡情,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眷恋热爱,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目标:(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2、分析:(1)作者借端午的鸭蛋表现爱家乡的浓郁情怀。
(2)端午佳节凝聚着中国的民族文化,教育同学们理解端午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问题分析: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需要多朗读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谈能很快的达成目的。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四、教学过程:
(一)基本流程:导入——问题与活动——目标检测——小结
(二)教学情境:
1、导入:由同学们回忆端午节的活动导入。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2、问题与活动:
活动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问题1:本文标题为“端午的鸭蛋”文章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吗?如果不是文章还写了其他什么内容?
明确:不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即本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归纳课文内容;教师点拨。
活动2: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问题1:作者家乡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明确: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设计意图:由家乡的风俗引出家乡的“鸭蛋”。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第一段归纳文意。教师小结。
问题2: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小组合作,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明确:如: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
③令人惊喜的……,因为鸭蛋“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④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⑤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⑥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⑦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对鸭蛋的特殊情感。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问题3: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