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小企业银行融资之路研究.doc

发布:2019-09-18约3.6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小企业银行融资之路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发布的《2007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统计表明,截止2006年末,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额和上缴税收,分别占全国的58.5%、68.3%和50.2%,已形成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并吸纳了75%的就业人口,成为解决城乡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1]。 但是,与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和规模不成比例的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即“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 Gap)。早在1931年,英国的麦克米伦在向金融产业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缺口,中小企业对债务和资本的需求都高于金融体系愿意提供的数量,因此中小企业同时存在着债务融资缺口和资本融资缺口。 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成因分析 对于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成因可以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予以解释。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更多的相关信息;第二,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是清楚的。这种相关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导致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别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谓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另一方的无知来获取额外利益。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签定合同的一方损害另一方利益而另一方又无法加以确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严重降低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市场交易的停顿。不同市场主体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分布是普遍存在的,其有可能阻碍市场基本经济功能的发挥。信息不对称对于任何市场主体都是适用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后果在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问题上的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逆向选择的发生具有事前性。如果信息是完全的,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是充分理的和合理的,并且不存在信息成本,就不会有决策的失误。但是,在资金借贷市场上,作为借款者的中小企业通常比贷款者更清楚信贷项目成功的概率和偿还贷款的条件及动机,所以在申请贷款时,借款者通常倾向于披露有利于获得贷款的信息,而隐瞒对自己获得贷款不利的信息。对于银行而言,在这期间便存在决策风险问题,为了平衡这一风险可能给银行贷款这一资产业务所带来的损失,银行要求的利率就会较高。这样,低风险项目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而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都是高风险项目,使贷款利率的平均水平随之提高。还有,当利率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上升,又会导致经营稳健、信誉良好的借款者减少或不再借款,以避免承担较重的利息负担。这样,银行在主观上形成一种认识最有可能偿还贷款的最优借款者不会前来借款,而前来借款的借款者的不偿还风险加大。受这种思维的影响,金融机构就很可能不发放贷款或少发放,从而形成了逆向选择。很明显,若发生了逆向选择,信贷资源就会得不到有效配置,银行往往宁可不贷也不去冒风险。另外一种情况会发生在抵押贷款行为中。银行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可能会要求借款者提供抵押担保。显然,企业对于自己各种可供抵押的资产比银行更加了解,更加知道底细。由于抵押协议中的抵押物很有可能是企业的低质资产,当银行贷款资金不能正常收回时,抵押物不能完全补偿资金损失,不良资产就形成了。道德风险是发生在交易完成之后的风险。贷款者放贷之后,将面对借款者从事那些贷款者不期望进行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可能导致贷款难以归还,如借款者获得一笔贷款后,受高利润的吸引,他们很可能改变贷款用途,转而去从事与高风险相伴的高收益项目,或干脆将银行贷款用于消费,这样的做法,必然会降低借款者的还贷能力,从而影响到贷款者的预期收益。因此,道德风险的存在也是贷款者贷款意愿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对策 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 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具有地域性的直接依存关系。因此,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轻;中小金融机构还拥有规模优势,交易成本低、监控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管理链条短、层次少、经营灵活、适应性强、控制风险能力强。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它必须包括一大批独立的民营中小银行或其他贷款性金融机构。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竞争,使中小金融机构有动力去接近中小企业,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其次,这一金融体系中可以包括一些中小企业合作性的金融机构,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可以大力发展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事业部,比方说中小企业信贷部等方式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开始于1998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