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fr1d.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小南海文化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器七千多。 石核和石片 刮削器和尖状器。 * 5下川文化 山西沁水下川 细小石器 细石叶、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镞等 细石器大量出现,复合工具 * 三华北旧石器文化传统及其影响 华北地区发掘资料丰富,文化面貌清晰,发展序列明确,具有典型代表性。 从石器制作技术和类型分析,存在两大传统:一是以粗大石器为特征的传统,以匼河石器和丁村石器为代表,称为“匼河-丁村系”,属于此系的有匼河、蓝田、丁村遗址的石器;二是以小型石器为特征的传统,以周口店第一地点和峙峪为代表,称为“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属于此系的有周口店第一地点、第十五地点、许家窑、萨拉乌苏、峙峪、小南海的石器。 * “匼河-丁村系”的石器,多用砾石加工制作石器,石片多用碰砧法加工。石器类型有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手斧、石球和刮削器等,以砍斫器数量为多,三棱大尖状器是其显著特色。 “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的石器,多用石片加工,打片方法以砸击法为主,单面打击的石器占重要地位。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和砍斫器,以刮削器的数量为多,也最有特色。 * 华北地区的两大石器传统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西侯度 的石器与“匼河-丁村系”的石器特征近似,东谷坨和小长梁的石器与“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的石器相近,可以看做是两系石器传统的先驱。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大型石器传统和影响集中于汾河流域,而小型石器传统则遍布华北地区。 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石器加工技术在继承小型石器的传统基础上,也有发展和创新。下川文化是其代表,下川的石器以小型石器为主,但是采用了间接打片和用压制修理加工的技术,开创了细石器文化的新传统。 * 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石器制作技术和类型的两大传统,对于东北、华南、西北等区域的石器制作都产生 了影响。当然,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受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影响,都具有各自的区域特色,但并非孤立发展的,各区域之间或多或少发生过联系,华北地区的石器制作技术和类型在其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 四、旧石器时代的基础 1、采集与渔猎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自身生产,必须不断获取食物,在只会制作简陋工具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旧石器时代的居民仅能从自然界攫取现成的食物,采集和渔猎就是社会生业的主体。 * 野生植物的果实、种子、块茎和枝叶,容易捕捉的小动物和动物幼子等等,都是旧石器时代居民的采集的对象。为了寻觅这些食物,他们年复一年的在合时的季节来到同一地区,形成活动的规律。 地面上的食物最先被采集,地下块茎的发现,使得采集的范围扩大了,随之,地下的小动物也成为采集的对象,尖锐的木棒和石制的的尖状器是重要的挖掘工具。各种刮削器用于切割和刮削,厚重的砍砸器既可以砍砸,又可挖掘,既用于获取食物,也用于加工制造工具。这样的证据如在周口店遗址发现的大量用火烧过的破碎的朴树籽。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工具如角铲、骨铲和小石刀、锯齿莲、石磨盘等采集和加工工具,表明这个时期对于植物的块茎和穗状籽实方面的采集成为重点,那时的居民对于野生的薯、芋类和谷类作物可能有了一定的认识。 * 狩猎活动,根据民族学的资料,主要使用木棒和石块打击野兽,有时也用火攻围猎,不过,考古中很难发现。为了提高对野兽的杀伤力和保护自己的安全,猎人们把手中的木棒和石器变为投掷出去的木矛和石球。石球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大量增加,在许家窑遗址的发掘中,获得石球达到1073枚,较重的可能是投石索,较轻的可能是弹丸,一些小型的尖状器,可能是木矛的石矛头。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把投矛和弹弓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弓箭,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的峙峪、萨拉乌苏、水洞沟、下川等都发现过石镞。弓箭技术的出现,是狩猎技术的革命,人类的活动能力和范围加大了许多,这种先进的复合工具在随后的时代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 几乎在所有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都能见到动物骨骼,北京人遗址最多,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大约有数千个个体,这些骨骼全部被击断,并有火烧痕迹,这是北京人吃过肉之后,敲骨吸髓所致,这也说明当时的食物来源不很充足。还有一些小型动物的遗骨,也被火烧过,种类有兔、鸟、蛙、龟蛇、螺等。表明狩猎一直是北京人的重要的生业方式。 * 在许家窑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的狩猎可能有所选择,并非随机的。在遗址中,野马、披毛犀和羚羊是许家窑人的主要猎获对象,仅据马牙统计,至少有360个体,在大量的骨骼中,几乎没有一根完整的骨头,表明这也是敲骨吸髓的结果。峙峪遗址中发现的动物属于120个个体的野马,88个体的野驴。在苏拉乌苏,发现了300多个羚羊角。 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还发现鱼骨。丁村遗址有鲤鱼、鲶鱼、青鱼等,还有蚌、螺和蜗牛等。小孤山出土有鱼类和鳖的遗骨,还发现了鹿角鱼叉。这些都是渔业的证据。 在采集和狩猎的社会里,社会分工已经出现,女子负责采集,男子负责狩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