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文化传统的同质性与quot;文化共同体quot;远景.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东北亚文化传统的同质性与
“文化共同体远景
孙英春
提要: 在东北亚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受到汉字、儒家思想和“中国化佛教”等
中国文化要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日本和朝鲜半岛为边缘,有着丰富的同
质性内容和鲜明的共同演进逻辑的“文化圈”,亦决定了以东北亚文化传统为基石构建面向未来
的“文化共同体”的可能性。面向这一远景,同质性文化传统提供了东北亚文化未来发展的价值
坐标,也指明了东北亚各国以共同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对话与合作的出发点。
关键词: 文化传统 同质性 现代化 文化共同体
100024)
孙英春,男,1971年生,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北京
作为文化传承的“精神链条”,文化传统是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信仰、规范、秩序和
理念的核心要素,凝结了文化给予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影响着文化中长期的、普遍起作用的
生活方式、观念体系和心理模式等。以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曾经是前近代人
类文明的重要区域,这里的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同质性内容和鲜明的共同演进逻辑,在相当长的时期
内提供了东北亚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亦使东北亚文化居于世界文明的领先位置。
东北亚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虽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赋予了东北亚原始民族
各自不同的文化类型,但由于经常性的迁徙、游牧、贸易和争战等活动,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一直
比较频繁,各个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也从未停止。在东北亚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文化长期
处于优势地位,其他文化则是持续不断地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绝对、深刻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
国为中心、以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为边缘,具有鲜明同质性文化传统的“文化圈”。关于其影响,韩国政
府在1992年中韩建交时发表的《同中国文化再相逢》报告做出了准确的概括:“自古以来,韩国就在中
国文化的绝对影响之下,这种影响波及到日本,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这种表征一直
延续到今天。”
东北亚文化传统之所以长期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并演绎着趋同于中国文化的过程,原因是多方面
一25—
浙江学刊 2009年第4期
的。首先,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历史久远,是东北亚乃至亚洲历史上最先进、强大的国家,也是积
淀和内容最为丰富的文化体,相对周边区域的文化高位是自然形成的,对周边文化的优势心态及领导
地位也是容易保持的。第二,东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长期笼罩在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中,中国与这一
体系的其他国家长期保持着密切的文化、政治、经济关系。由于该体系一直相对封闭、稳定和具有自
律性,不容易也没有受到其他体系大的冲击和影响,兼之日本和朝鲜半岛属于列岛和半岛类型,在地
缘上居于从属地位,故而使中国文化长期占据优先的、主导的位置。第三,从先秦时期开始,大批中国
移民不间断地从中国内陆迁徙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由此使这一区域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联程度,超出
了中国朝贡体系下的其他区域。譬如,公元前12世纪在朝鲜半岛建立的箕氏王朝,建立者箕子就是
商朝移民,他以礼义教化当地土著,全面传播殷商文明,还制定了朝鲜半岛最早的成文法“乐浪朝鲜民
犯禁八条”,《汉书》即载“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桑、织作”。在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还有大
批躲避暴政与战乱的中国人“走海东”来到朝鲜半岛,仅在秦末,从原燕国、齐国、赵国属地来到朝鲜的
就有数万人之多。为扩充自己的势力,箕氏王朝及随后的卫氏王朝都采取了积极吸收中国逃民的政
策。①在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中国人经朝鲜半岛来到日本,也有不少人直接从海路来到日本。中国移
民带来了中国的文化,并推动两地进入了一个全面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的时期。
构成东北亚文化传统之同质性的首要因素,当推汉字对东北亚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影响。
汉字的统一使用是东北亚文化区别于亚洲其他区域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东北亚文化最鲜明的旗帜
之一。汉字的传入和使用,改变了朝鲜半岛和日本无文字的历史,对日本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基础建构
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推动这一区域进入了人类历史的文明时代,也因此使这一区域为重心的东亚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