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数学教师基本功操罗doc.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通知
为迎接下半年的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操练,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质,根据我区域小学数学教研工作安排,拟定于在第十五周举办“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能知识操练”。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活动时间:第十五周(具体时间各校自定)
2、参加教师:各校青年教师(35周岁以下)
第一区域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能知识测试试卷
一、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 )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3、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
4、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老师的教学。 ( )
5、不应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像。 ( )
6、“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理解”的表述。
( )
7、2米长的绳子用去米,还剩1米。 ( )
8、掷两枚硬币,它们全部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 )
9、+++…+=1 ( )
二、解答题:
1、按自然数的顺序写数:1、2、3、4、……、999、1000,得到一个很大的数:123456……9989991000,求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是多少?
?
?
.如右图,已知三角形ABD的面积为72平方厘米,且DC=1/2BD,AE=ED,四边形EDCF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后,得到的新正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原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小玲沿某公路以每小时4千米速度步行上学,沿途发现每隔9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从后面超过她,每隔7分钟遇到一辆迎面而来的公共汽车.若汽车发车的间隔时间相同,而且汽车的速度相同,求公共汽车发车的间隔是多少分钟?
三、案例分析
案例1:
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课,学生正在认真地画着4厘米长的线段。我发现班上的“调皮大王”孙××在抓耳挠腮,看起来很苦恼,就快步来到他面前,盯着他手里的尺,我也明白了一切。“我早上不小心把尺弄断了。”确实很机灵,赶紧把理由说了出来,当然说这话时他的脸已涨得通红。 望着他手里这把“0”刻度早已消失的断尺,看着他那局促不安的神情,我摸了摸他的头,轻声说:“昨天刚买的尺到今天却断了,太可惜了。”“但是,教师要考考你,能用你手里的尺画出4厘米长的线段吗?”我趁机追问。他想了想,使劲地点了点头。
过后的学生交流汇报中,我发现只有他的方法是特殊的,而其它学生都是统一从“0”刻度开始画起。……从这一案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和收获?
案例2: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例题是23-8。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于是,教师花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进行了展示(还分别用动画式课件进行演示)。
⑴ 23-1-1-1-1-1-1-1-1=15 ⑵ 23-3=20,20-5=15
⑶ 23-10=13,13+2=15 ⑷ 13-8=5,10+5=15
⑸ 10-8=2,13+2=15 ⑹ 23-13=10,10+5=15
⑺ 23-5=18,18-3=15 ……
课后笔者与上课教师进行了交流,教师竟然说:“现在计算教学一定要算法多样化,算法越多越能体现课改精神。”笔者又询问了课堂上想出第一种算法的学生:“你真是这样算的吗?”学生说:“我才不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是老师课前吩咐我这么说的。”笔者连续问了好几个学生,竟没有一个学生用这种逐个减1的方法。请围绕以上案例谈谈你对算法多样化的认识与思考?
四、问答题:
1、结合下面的例题,谈谈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小明所在班级的学生平均身高是1.4米,小强所在班级的学生平均身高是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