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pdf

发布:2024-06-11约3.73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1质量保证体系对产品质量控制的实践效果各企业通过推行工厂方针

目标管理,企业的管理素质、产品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践证明,

质量保证体系对产品的稳定生产可以起到较为理想的控制作用。其间,

压力容器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尤见成效。这类企业根据国家《压

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按各企业产品的压力等级、容器的种类和自身

的生产工艺过程,建立了各自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的标准化管理,促使

体系内的人员按法行事,并通过这些管理制度使体系中的各机构、各部

门、各子系统乃至各个环节和工作点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控制链。对产

品质量起到了切实可行的控制效果。也正因为标准化工作的完善性促

使全体人员的职、责、权分明,工作依据、工作程序、工作标准能够落

实到实处,达到了通过工作标准、工作见证跟踪控制产品制造全过程的

目的,使产品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大大减少了产品失控的几率。2质保体

系对产品质量控制的内涵质保体系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为保证产品质

量、降低生产消耗、实现企业目标值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网络。通

过体系的连续运转,达到上下纵向衔接,左右横向贯通的立体化管理效果。

要使整个体系的管理工作正常而有秩序的进行,必须做到标准化,制度

化、程序化。在质量保证体系中一般包括有思想子体系、组织子体系

和工作子体系,对各个部门和岗位都要明确地规定任务、责任和权限。

每项工作都应制订出经过验证的管理工作标准;每个工作点应定出相应

的作业标准,并规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通过这些标准的“法治”程序,最终达到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和保证作

用。实质上质量保证体系的工作过程,就是各子体系根据标准对“五

M”(人、机、料、法、环)变量进行控制的过程。其控制依据和衡量

尺度就是各种有针对性的标准。这就是质保体系变“人治”为“法治”

的控制内涵。3部分企业质保体系的通病及解决途径探索3.1从本

地区现状中看质保体系之不足近两年,我们分别对省内17家企业、

25种产品,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表明零部件的实物质量,原材料、外

购、外协件的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质量、工艺技术文件管理,

计量理化管理等项的得分率都在82%以上;而方针目标管理,制造过程

的质量控制,均衡生产和文明生产,质量信息的传递与管理等项的平均

得分率都不高。部分企业的质保体系工作人员,甚至质保体系的负责

人不清楚体系中的工作要点和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机制。有的企业也建

立了工序管理点,但操作者对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多,不知道如

何绘制质量控制图,不具备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这些企业

都存在这样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制度不完善、质保体系相互模仿,与本

企业的实际对不上号,质保体系不能正常运转,形成了只是少数人忙,

大多数人员无动于衷的现象。还有些人把质保体系与经济效益对立起

来,认为只要产品有销路,企业效益好就行了,质保体系是个“包袱”。

在这类企业中质保体系对产品质量没有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或者控

制能力很弱。所建立的质保体系的确没有什么价值,而且还提高了这

些企业的质量保证费用,“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社会效益也没

有得到相应的补偿。3.2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方法的探讨

产生上述问题的因素很多,现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的

办法。(1)思想子体系。思想子体系首先应当是在企业领导层牢固树

立质量第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做好人的思想管理工作,致力于提高全

体职工QC基本技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热忱和对产品质量的责任感并使

这种热忱得到巩固。其次,是研究如何使职工的工作热情朝着正确的

轨道发挥。这便需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QC水准。

这样我们便有可能找到一种将定性的思想体系工作内容转化为定量

的思想体系管理工作标准。譬如:①操作者对企业领导和质量管理工

作者实施管理结果的满意率——即管理者对管理变量实施管理的可

接受率;②操作者的实际工作完成数(包括质量指标)对指标的增长率

——即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工作见证。(2)组织子体系。组织子体

系是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基础,也是方针目标管理工作中对产品生产

过程实施控制与保证的机构网络。其组建中有两点需注意:其一,企业

对质保体系的重要作用还认识不足,不清楚质保体系是在以本厂生产

的产品为对象,以标准化手段为基础,以主动约束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的各种因素为目的的一种组织机构。更有些企业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

采取的一种消极办法,就是照搬别人的经验,硬性套用。其二,作为企业

领导,知道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中不可能没有执行者在组织中发挥的

作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