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毫米波雷达组网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docx
1
T/TMAC046-2022
高速公路毫米波雷达组网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智能路侧交通毫米波雷达在高速公路应用场景中的组网的方法以及技术规范。
本指南适用于针对高速公路场景使用的各类智能路侧交通毫米波雷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0609-2023交通信息采集微波交通流检测器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交通毫米波雷达trafficmillimeterwaveradar
交通毫米波雷达是一种发射微波毫米波频段,用于探测道路交通目标(车辆、行人等)的雷达,可以实现交通信息统计、交通事件检测、交通目标精确监测等功能。
3.2
组网技术networkingtechnology
雷达组网,是对多部不同频段、不同极化方式和不同体制的雷达进行适当的、合理的优化布设,对网内各部雷达的信息(点迹、航迹数据等),以网的形式收集和传递,并由中心站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管理,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的、整体的雷达系统。通过雷达组网以扩大系统的时域、频域、空域的覆盖能力,取长补短,同时发挥各雷达的优越性,实现信息共享。
4总体要求
2
T/TMAC046-2022
交通毫米波雷达对目标在不同维度的特征变化感知敏感,不同雷达输出各自探测范围内的目标轨迹。针对多雷达间实现连续不间断目标接力跟踪,提出了基于组网雷达的多周期多维度联合关联技术,可以快速实现探测覆盖区目标信息的关联配对以及多雷达融合区域的目标关联,保证了关联的正确性和计算的实时性,提高了单点超距雷达对目标的稳定跟踪能力,同时保证多雷达间的目标接力关联跟踪能力,实现了目标唯一ID连续追踪。
4.1一般规定
4.1.1单雷达间时钟同步
雷达宜支持网络时间协议(NTP)或精准时间协议(PTP)时间同步功能,从外部时间同步系统获得授时,时间同步误差不大于10ms。
4.1.2多雷达间时钟同步
当多雷达间进行雷达组网时,为了防止匹配出错,应将雷达间的时钟同步误差控制在2秒内。
4.1.3雷达覆盖盲区
为实现全路段目标ID唯一跟踪,雷达盲区应控制在50米以内。
4.1.4目标ID唯一概率
单雷达覆盖范围内,目前全程ID唯一概率应大于95%;多雷达在10公里覆盖范围内,目前全程ID唯一概率应大于90%。
4.2覆盖范围
全路段所布设的雷达包括:正装毫米波雷达、侧装毫米波雷达和补盲毫米波雷达。组合布设典型情况如下:路中龙门架上由两个毫米波雷达组成,分别为下图中A区和B区。相邻两个毫米波雷达附近存在一定重叠区,重叠区大小由两个雷达布设间距而定;侧装雷达只负责来向或去向单向车道,并与路中毫米波雷达覆盖区域存在重叠区;补盲雷达与附近毫米波雷达也应存在重叠区。
3
T/TMAC046-2022
4.3处理流程
总体流程宜按照先融合,后滤波思想进行处理。首先需要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时间配准、空间配准等处理;其次对重叠区进行航迹融合;然后对融合后的航迹进行滤波处理;最后整理数据并上报。处理流程如下:
4
T/TMAC046-2022
5技术要求
全路段跟踪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有航迹预处理(包括时间配准、空间配准)、航迹融合、航迹滤波、模块化处理等技术,主要技术如下。
5.1航迹预处理
航迹预处理应包括时间配准、空间配准(东北天坐标转换)处理。
5.1.1时间配准
时间配准处理宜按照处理周期,以匀速直线运动模型,在短时间内进行差值处理,令参与融合的航迹基于同一时刻,进行X、Y、Vx、Vy信息的融合处理,其中X表示目标位置的横向位置,Y表示目标位置的纵向位置,Vx表示目标沿横向的速度,Vy表示目标沿纵向的速度。
因航迹信息包括了位置信息X、Y和速度信息Vx、Vy,所以直接利用目标的运动模型进行外推即可,因帧周期较短,目标位置、速度信息变化很小,可以将目标运动模型近似为短时间的匀速直线运动。即:
X2=X1+Vx1×TY2=Y1+Vy1×TVx2=Vx1
Vy2=Vy1
其中T表示单雷达时间与基准雷达时间的差值。
5.1.2空间配准
空间配准处理宜按照处理周期,对接收到的各单雷达航迹进行坐标转换,将各自的X、Y、Vx、Vy信息,转换到同一坐标系下,便于后续融合处理。
因为各雷达是以各自阵面法线为y轴,阵面平行方向为x轴,而建立的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