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束曝光技术.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讲:电子束曝光技术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半导体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摘 要 第一节:纳米加工技术概述 第二节:电子束抗蚀剂 第三节:电子束曝光系统原理 第四节:电子束曝光工艺举例 第一节:纳米加工技术概述 纳米加工技术 纳米(Nanometer)是一个长度单位,简写为nm。 1nm=10-3μm=10-9m。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并在蓬勃发展的一种高新科学技术。纳米不仅是一个空间尺度上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加工方式,即生产过程越来越细,以至于在纳米尺度上直接由原子、分子的排布制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纳米加工技术 纳米技术的含义 纳米技术是指纳米级(0.1~100nm)的材料、设计、制造、测量、控制和产品的技术。它将加工和测量精度从微米级提高到纳米级。 纳米技术的主要内容 纳米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从基础研究角度来看,纳米技术包括: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 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和纳米机械学等新学科。 微纳光刻技术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半导体微电子产业将微纳加工技术推进到了亚微米阶段。目前已经推进到纳米阶段。在此期间,与半导体微电子产业相关的微纳加工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在这些相关技术中,图形曝光技术是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者。曝光图形分辨率和套刻精度的不断提高,促成了器件集成度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 在半导体器件的制造中,首先需要在晶片上形成所需要的图形,这些图形就是通过曝光工艺来完成的。图形最小的特征尺寸决定了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和生产成本。因此,曝光工艺成为半导体器件制造的关键技术。 微纳光刻技术 传统光学曝光技术 X射线曝光技术 极紫外曝光技术 离子束曝光技术 电子束曝光技术 传统光学曝光技术 传统光学曝光是最早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微细加工技术,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主要方法。 光学曝光是一种平面工艺,器件的三维结构是从衬底片平面开始一层一层做上去的,而不是传统机械加工的直接三维成型。 通常的工艺流程是通过掩模制作工艺将二维图形刻录到掩模版上,再由光学曝光把掩模版上的图形转移到光刻胶上。经过曝光显影之后,光刻胶上就再现了掩模版上的图形。然后,再用光刻胶做掩模将图形转移到下一层衬底材料上。 传统光学曝光可基本分为接触式曝光、接近式曝光和投影式曝光。 传统光学曝光技术 X射线曝光技术 X射线是指波长范围在0.01nm ~ 10nm内的电磁波谱。X射线曝光技术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Henry Smith 在20 世纪70 年代初开发的。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通常X 射线曝光都采用接近式曝光。 典型的X 射线掩模版是几个微米厚的碳化硅薄膜。薄膜上的重金属图形作为吸收层。X 射线由等离子体源或者同步辐射源产生。 其曝光分辨率取决于菲涅尔衍射和电子在感光胶中的散射。由于X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所以可以用来在厚的感光胶上制作大深宽比的图形。 X 射线曝光技术真正用到生产线上仍然有一些关键技术需要解决,如掩模版的制作技术、定位对准技术等,但目前它已经做为一种成熟的技术被应用于微纳米加工的各个领域。 X射线曝光技术与LIGA工艺 极紫外曝光技术(EUV) 极紫外是指真空紫外(VUV)到软X 射线之间那一段波长的辐射线,约在十几纳米附近。 极紫外曝光技术通常利用波长为11nm ~ 14nm的辐射线和多层膜反射缩小系统,将反射型掩模图形投影到衬底面上。 极紫外曝光由于极紫外的波长很短,可以获得很高的分辨率,而且能保持较长的焦深。反射掩模也比薄膜掩模有更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这种方法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一些关键技术还在研究中。 极紫外曝光技术(EUV) 离子束曝光技术 离子束曝光是利用离子束直接在衬底片上描画图形或转印图形的曝光技术。 由于离子的质量远远大于电子,在相同的加速电压下,离子具有更短的波长,因此离子束曝光比电子束曝光有更高的分辨率。 离子射入感光胶材料内的射程要比电子的短,入射离子的能量能被感光材料更为充分的吸收,所以对于相同的感光胶,离子束曝光的灵敏度要高于电子束曝光,即曝光速率要高于电子束曝光。 离子束在感光胶内的散射很小,其作用范围也很小,它产生的邻近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聚焦离子束(Focus Ion Beam, FIB)技术可以直接将固体表面的原子溅射剥离。但是,这种工艺对材料的损伤较大,离子束轰击的深度不容易精确控制,因此不适合用来加工有源器件。 电子束曝光技术 电子束曝光的定义 JEOL和Leica电子束曝光系统对比 电子束曝光系统的重要关注指标 最小束直径 加速电压 电子束流 扫描速度 扫描场大小 工作台移动精度 套准精度 场拼接精度 第二节:电子束抗蚀剂 化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