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报告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
班级:农经112班
小组成员:叶辉丽(201110914208)
马凯燕(201110914211)
谢晓红(201110914212)
马晓晓(201110914213)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合理有序的转移,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和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广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原因,提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现状及原因 对策
正文: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之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推动人力资源的流动。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5月提出实施“双转移”策略,要求东西两翼过和山区根据珠三角地区用工需要,着力培养和输出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的适用型劳动力;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优化整体就业结构,提高本省劳动力就业比重。但是,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滞后,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积累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认真研究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原因,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广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广东省各地差距悬殊,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上看,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经济最为发达,珠江三角洲外围区次之,东西两翼地区再次之,山区最低。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广东不仅使其他省份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流向之一,同时也是吸纳本省绝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地区。数据显示,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3231.56万人,其中珠三角地区1361.61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2%,东西两翼及北部山区1869.95万人,占58%。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为728.95万人,珠三角地区150.31万人,占20.6%,东西两翼及北部山区578.64万人,占79.4%。总体来看,广东农村劳动力存在以下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广东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正呈逐步提高的趋势,但是总体来看,广东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仍偏低。数据表明,广东78.1%的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转移劳动力一般是其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者。
(二)农村劳动力持续增长与社会就业需求不足的矛盾呈扩大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大,两广和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扒、窃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四)城乡二元分割的政策,约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开放劳动力市场和鼓励农民进城方面制定了不少积极政策,劳动力市场有了很大的发育,农民进城的门槛也大为降低,但城乡二元分割政策仍然存在于许多领域。城市“二元用工制度”还没有清除,农民就业和外来劳动力就业歧视仍存在,特别是在公有制领域的就业,仍存在较严重政策制约。农民进城要交外来人员管理费、治安费、增容费,子女入学要赞助费等进城门槛使农民进城的成本难以下降,加大了转移的风险。城乡二元分割的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镇化都是极其不利的。
二、制约广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经济发展的曲线式波动。由于广东省经济发展呈曲线波动,严重的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当经济发展良好时,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反之,就相应减少。每当经济快速发展时,广东省的农民工大规模进城务工就业;当经济形势下滑,企业减少劳动力需求,又大规模返乡。
(二)收入原因
收入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