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精神内涵解读-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清明节的精神内涵解读-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原标题:清明节、清明精神与清明社会。 内容提要清明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祭祖、哀思与感恩纪念日。清明时节的季节转换预示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带给人以希望与活力。同时,清明节不仅有对死者精神的缅怀,也应有对历史错误的追问,更应有对生者的人生追思与反省;不仅要亲近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不仅是对现代国家政府的基本要求: 清明,更应成为全民族的一种信仰与理想追求。追思、感恩、自省、博爱、希望、责任、承续、环保、勤政、廉洁构成清明精神的主要内容。而在清明精神支撑下的清明社会则是人类社会的理想。联想到当下国民陋习、道德滑坡、雾霾锁国与贪污腐败,清明社会之构建尤为重要。怀慈行善,明德树人,希望通过对清明节全民反省的倡导,实现抑恶扬善与国民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清明节;清明精神;清明社会。 1、问题的提出。 2008年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之一。国家法定节庆假日通常作为蕴含和承载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意义的重要符号,具有很强的情感互动和人文指向意义。曾几何时,中国绘就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雾霾锁国的另一幅清明上河图.鉴于中国的现实,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 清明的 目标。这一切背后的寓意是对昏暗社会的厌恶与对清明社会的向往。 2、清明由来。 清明节首先是一个时令节气。古时也叫三月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事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清明一到,气候转暖,降雨增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且到处生机勃勃。既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又是春游娱乐的好时光。《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明确的记载。但作为节日的清明节在唐朝才形成。虽然本文所谈及的清明节指节日而非节气,但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因此,该节气理应算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又是三个相近的节日复合而成的传统习俗。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但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的日子接近,后来三者就逐渐融为一体。在唐宋时期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囊括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诸多内容的传统节日,并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综合性重大民俗节日。随着时代的前行,清明节不断地演化,不仅衍生出一些新习俗、新风尚,而且具有了更加丰富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现实意义。 2006年5月,清明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 常务会议通过了《 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把清明节同端午节、中秋节一起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使清明节真正成为全民的节日(李荣启,2011). 清明节与寒食节有着特殊的关系,在时间上,清明节是寒食节过后的三天日子。更重要的是,清明节的很多习俗都是继承于寒食节的习俗,如扫墓、踏青、荡秋千等。寒食节与历史上着名的忠臣介子推割骨啖君的故事有关.晋文公在当权前19年的流亡日子里,幸亏得到狐偃、赵衰、贾佗、介子推等一批忠义之士的辅助,才躲过了重重灾难,最终有机会回到晋国取得政权,做了君王。 因而犒赏追随他的那批忠义之士,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并未因此而向晋文公讨封,而是带着自己的老母亲默默地离开,到山西绵山过上了隐居生活。后来,晋文公想起自己竟然忘却了介子推,因而去绵山寻他。寻了很久,却没找到.有人献计放火烧山,作为孝子的介子推一定会为了母亲出来。火烧了三天三夜,却仍无消息.后来,人们发现介子推同他的母亲一同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于是便有了在寒食节禁火三日与扫墓的习俗。寒食即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其实,这一故事无据可考,也许只是后人对寒食节额外加入的附会而已。但也正是这个故事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寒食节更稳固的地位。 上巳节则是清明的前一天,夏历的三月初三,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中。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的重要节日,也就是通过洗浴来祓除灾祸,祈降福祉。另外,此日也是本土道教西王母的生日,传说中女娲造人的人日和中国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上巳节的主要活动是祭祀高禖,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也就是说,在古代这一天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