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知识培训.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知识培训 第一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知识培训 将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6年8月 第二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 一种发生于人类和非人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 猩等)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EBV属于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 CHINESE CEN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第三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 埃博拉病毒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有五个亚型 扎伊尔亚型(Zaire ebolavirus, EBOV) 对人致病性最强,暴发 苏丹亚型(Sudan ebolavirus, SUDV) 对人致病性其次,暴发 本迪布焦(Bundibugyo)亚型(Bundibugyo ebolavirus, BDBV) 对人致病性更次,暴发 科特迪瓦亚型(C?te dIvoire ebolavirus, TAFV) 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 莱斯顿亚型(Reston ebolavirus, RESTV) 尚未见人感染有发病者(在西太区发现可感染人,无症状感染者,无死亡) 不同年份分离的同一亚型差异小于1.6%,不同亚型差异达40% 第四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埃博拉病毒理化特性 埃博拉病毒理化特性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 第五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可为本病传染源。 自然储存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已知黑猩猩可以作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但多数暴发无法查出病人从何处感染,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 第六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为最主要的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各种体液、器官及其污染物而感染。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第七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 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形式 家庭内感染 护理 葬礼 院内感染 治疗、护理 不安全注射 第八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潜伏期 ?潜伏期:2-21天 ?潜伏期没有传染性 ?病人出现症状的时候具有传染性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第九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流行病学特征 易感性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 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 不同性别间无发病差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 第十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高风险人群 密切接触患者而未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从事病原学检测而未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照顾患者而未采取正确防护措施及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亲朋好友、 参加患者葬礼直接接触尸体或在尸体处理中接触尸体的人、 接触过热带雨林等自然界携带病毒或发病的动物或动物尸体的人等。 第十一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临床表现 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一)初期 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 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 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二)极期 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少数患者出血严重,多为病程后期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 病程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 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