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ppt

发布:2025-03-27约4.07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ohanHeinrichvonThunen1783-1850)所作《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农业区位论畜牧业?50三圃式农业(每年1/3农田休闲)谷草式农业200轮作式农业300林业自由式农业(蔬菜、鲜奶为代表)农业生产配置图假定条件:没有可通航河流或运河切割的富铙的平原地区,马车是唯一交通工具土壤肥沃程度到处一样任何地点都同样适于农耕中央座落一巨大城市经济条件(形成机制):离中心愈远,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愈差,用公式表示:R=PQ-CQ-KtQ=(P-C-Kt)Q,R-地租收入;P-农产品市场价格;C-农产品生产费;K-到城市距离;Q-农产品的销售量;t-农产品的运费率结果:农业生产应配置于运费最低的地方。实例:经济地理学P55-56图3-2;图3-3修正:三种情况:A.有一条可通航的河流B.在平原边缘,可出现一个小城市。C.谷物价格变动或单产变动见经济地理学P57图3-4谷价变动,沿河农场距城市161Km*Q1=非沿河农场16Km*Q2,导致同心园变成狭长型分布模式。小城市形成独立模式。土质一定,谷物价格降低,则商业性谷物种植向城市缩小;畜牧圈扩大;谷价一定,土质变劣,单产降低,同样商业性谷物种植向城市缩小,畜牧圈扩大。评价:且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它对今天农业生产布局有一定影响。但与现实有较大偏差。原因:①商品性与自给性不同,经营者获取知识、信息以及把握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交通的通达性不同技术不同(冷藏技术、保鲜技术等的差异),只考虑到农业土地利用,没考虑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勃(AlfredWeber,1868-1958)提出了工业区位论,他认为:工业区位的选择取决于生产成本费用的大小。而影响生产成本费用的主要因系是(即工业区位的影响因子):原料及燃料、劳动力、运输、集聚、地租、固定资产的维修和折旧、借贷利息等假设条件:01所分析的地域单位是具有同一气候、地形、种族、技术,在单一的政府统治下的“孤立国”02在这个地域里有普遍存在的原料(如水和砂子)和有局部存在的原料(如煤和铁矿)的分布03劳动力普遍地分布在特定地域,可供应的劳动力是无限的,每个区位的工资水平不一定相同,但工资固定不变。04消费地点是已定的,工业制品只能在一定的市场出售(生产和交易均就同一种产品),消费量也属已知0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直接运送距离与载重量成正比,运输工具为火车。0601020304目标:在运费、劳动力费用、集聚力三者中,寻求工业企业最优配置地区与地点,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其它因素对区位模型的影响。A、一个市场和一种原料的场合(工业产品的需要地限于一个,而且是用一种原料生产的场合,其区位情况有三):05原料只是在特定地区存在,并且在制造产品进程中原料重量不减少,(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1),工业区位在市场或原料地以运费因素看,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