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doc

发布:2016-12-19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一、选择题 1、按阵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时,其采用的重力荷载值是[D] A.结构总重力荷载值; B.结构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乘以各分项系数; C.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值; D.结构各集中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2、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ABCDE]确定 A.烈度 B.场地类别 C.设计地震分组 D.结构自震周期 E.阻尼比 3、当高层建筑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时,所求的底部剪力应符合规定[B] A.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80%; B.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底部剪力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80%, C.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90%; D.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底部剪力法求得的底部剪力75%; 4、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相应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是[CD] A.0.125g B.0.25g C.0.3g D.0.2g 5、8度地震区,下列哪种结构不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AC] A.高层结构 B.长悬臂结构 C.烟囱 D.大跨度结构 6、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验算的主要目的是[ C ] A.防止结构倒塌; B.防止结构发生破坏; C.防止非结构部分发生过重的破坏; D.防止使人们发生惊慌。 7、多数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程序所采用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是[B] A.底部剪力法; B.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C.弹性时程分解分析法; D. 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8、下列高层建筑中,地震作用的计算时何者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D] I、建筑设防类别为乙类的高层建筑结构; II、设防烈度8度,III类场地上大于60米的高层建筑; III、高柔的高层建筑结构; IV、刚度与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 下列哪项正确 A.II、IV B.I、III C.I、II D.III、IV 二、填空题 1、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若结构的基本周期,则应在_顶部__附加,其目的是考虑_高振型_的影响。 2、《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时的_大跨度结构__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_高层建筑_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3、某五层教学楼,屋面恒荷载合计为3400N/m2,屋面活荷载为1500 N/m2,屋面雪荷载为300 N/m2 。当进行地震分析时,每平方米重力荷载代表值对楼面而言取 3550 N/m2 。 三、名词解释 地震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如)与结构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地震系数: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地震影响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地震系数和动力系数的乘积。 地震作用: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重力荷载代表值:取计算范围内的结构和构件的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设计特征周期: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四、简答题 1、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及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是针对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 底部剪力法的基本原理:动力分析表明,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所产生的振动在建筑下部表现出以第一振型为主的特征,而有时在建筑物顶部高振型的影响不能忽略。因此,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Fi沿高度分布可近似认为服从直线规律,但在建筑顶部高振型影响不能忽略时,水平地震作用应予以修正加大,即在顶部附加一个地震ΔFn。 2、结构抗震设计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此时,风荷载参与组合吗? 按《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