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图发挥大作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图发挥大作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巧用图
摘要:图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直观性既方便了教师的讲解,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快速吸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图”施教,充分地发挥图的妙用。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 图 直观 简化
图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是对教学重点内容的一种表述方式,也是对教材中用文字难以表述内容的一种高度概括,是富有生命力的直观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图,是教师有效讲授知识、传递信息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快速吸收的有效途径。最重要的是,图能形象地说明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知识体系、实验过程等,使教与学的过程“活”起来。
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几点图的妙用:
一、以图表示形态结构
乔木和灌木的区别教材中是以文字表述的:乔木是树体高大(通常6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直立主干的木本植物;灌木是主干不明显,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的木本植物。教材中的解释还是比较具体的,我很自然地认为学生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却没想到有一位学生很小声地嘀咕了一句:“主干是什么?”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我高估了自己的学生,他们刚刚接触生物,还不能完全理解教材中的文字信息,于是我改用画图的方法,将这些文字信息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图1)。
图1
很多学生小时候画树木都是先画树干,再画树上部分,这时候我会告诉他们“主干就是他们所画的树干,而灌木没有这样的主干,它们很多从地面上就开始分枝,比如春天路边常见的迎春”。这样,通过画图,学生就可以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主干是什么,进而理解乔木与灌木的区别。
在生物教学中,常常有些形态结构是学生分不清楚的,而教师形容起来又比较困难,倘若这时教师能画出简图,那么一切就变得形象而直观,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以图表示生理过程
对生理过程的讲解始终是生物教学中有些难以言喻的复杂问题,教师仅用口头语言往往说不清、道不明, 如果运用简图进行直观教学,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形象, 化复杂问题为简单图式, 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 许多难点便能迎刃而解, 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尿液是在肾脏的肾单位中形成的,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滤过和重吸收两个生理过程。学生对这两个生理过程以及血浆、原尿、尿液中的成分就是一团乱麻,理不清楚。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边画图(图2)边讲解的教学方法。
图2
含有较多代谢废物的血液进入入球小动脉,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可以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经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
就这样我通过边画图边讲解,由局部到整体,逐层深入地表现该生理现象的动态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梳理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以图整合零散知识
生物教材中有些知识是分散开来学习的,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图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使它们更加系统,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其基本结构子房的结构是七年级学习的内容,而有性生殖的过程却是八年级学习的内容,我使用了如下的知识结构图(图3)将两本书上的知识整合起来。
图3
经过整合之后,既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又显得清晰而有条理,学生使用起来很方便。
四、以简图替代教科书上复杂的图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直是初中生物的难点,教材中“血液循环的示意图”比较复杂,学生看过示意图后普遍反映箭头太多,不知道应该从哪里看起,即使结合了文字信息依旧还是理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对教材中的示意图进行了简化(图4),将原图中重要的信息提取出来,用箭头将这些信息串联成知识链,整理出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流动途径及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
图4
这张图在使用之前要先告诉学生,咱们从左心室出发。血液由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叫做体循环。在体循环中,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网和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把运来的氧和养料供给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所以动脉里的血液是含氧较多的动脉血,静脉里的血液是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
血液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最后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叫做肺循环。在肺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泡中的气体和血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内,经呼吸道排出体外,而肺泡内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