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二 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二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二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星期一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
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③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2.教学难点,
①理解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②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
③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环境问题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地理教具(地图、模型)、教学平板电脑
-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课程网站、地理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黄土高原相关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水土流失的卫星影像资料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资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片广袤的土地有何特点?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以此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兴趣,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2.讲授新知(20分钟)
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特点
-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图,讲解其位于中国北方,东临华北平原,西接青藏高原,北倚内蒙古高原。
-通过PPT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如高原面、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讲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展示水土流失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如季风气候、降水集中等)和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讲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如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水资源减少等。
③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与措施
-强调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展示水土保持前后对比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土保持的成效。
-讲解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退耕还林还草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①小组讨论: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各小组提出解决措施,并进行简要说明。
②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水土保持措施的理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土流失问题以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5分钟)
①课后收集有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资料,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②观察身边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为水土保持做出贡献。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变迁》
简介:本文详细介绍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变迁过程,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我国在治理黄土高原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水土保持技术与应用》
简介:本文介绍了多种水土保持技术,如梯田、鱼鳞坑、水平沟等,以及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注意事项。
-《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简介:本文探讨了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环境保护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土流失问题及水土保持措施。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黄土高原治理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功案例。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附近的梯田、水土保持工程等,加深对水土保持措施的理解。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针对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撰写研究报告。
-鼓励学生关注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沙漠化、石漠化等,学习借鉴黄土高原治理的成功经验。
3.教师指导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这次教授“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二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这一课时,我有一些思考。
首先,我觉得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还不太够。虽然我尝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似乎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话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讨论的形式不感兴趣。接下来,我打算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其次,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水土保持措施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讲解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时,我可